+音”,找不到对应简体字)然而日章。恶其明也。丰之日中。明则明矣。而有不明者继之。如月之至望。盈则盈矣。而有食者继之。食与蚀同。亏也。非专指月食。而月食亦必在其至圆时。可见天地盈虚。及时消息。不可易也。日中之丰。即已兆其昃之啬。日午之明。即已知其晡之暗。此明入地中为明夷。日夜往来。不可息也。天地尚如此。不能违其盈虚之时。而况人乎。而况鬼神乎。盖甚言其不可久也。以小人而鬼神虚渺。更不及天地之大且明显者。何堪常丰而不变哉。
《宗主附注》
释彖辞。引申彖辞之义。而其旨在明天道以立人道。仍与各卦同。以彖辞宜日中三字。为天道。而推之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则示天道不常。人事亦随之多变。一盈一虚。一消一息。互为因果。相与起伏。天地尚不能违。而况人乎。且由人更进一层。曰况于鬼神乎。以人近而鬼神远。人显而鬼神隐。近者尚不可知。远者更莫测矣。显者尚不明覩(找不到对应简体字)。隐者更难明矣。是以丰之为丰。能有几时。大之为大。能续几世。时世之变。有如岁序。冬夏寒暑。辗转迁移。若以夏语冬。视寒如暑。非病即颠。而能应乎常变。适于功用哉。故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坤。履霜坚冰至。离。日昃之离。皆极言其时不可留。德不可久。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找不到对应简体字)基。不如待时。孟子之言。深晰此理。故丰之宜日中者。已明示凡非日中皆不宜。而日中果能几时。况愈至中。愈易偏。愈当盛。愈易衰。日中之时。时也。而时不居。此有日中。即有日昃。暑炎之势。势也。而势不久。此有炎暑。即有秋凉。世人只知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则何贵乎易。易者明变易为重。故于常变之道。盈虚消息之数。屡屡言之矣。而人不省。安望其有丰功大业垂于久远乎。丰卦以二阳在中。如日中天。前阻两阴。其进至促。故释文以日中则昃为解。亦本象立辞之旨。日月皆有明晦之殊。全偏之异。其为用亦随之不同。故曰垂象示明。莫大乎日月。明者德之昭。功之着也。丰以雷日相倚。雷由云生。云乃蔽日。是其象已非久而远者。而在卦用言。雷日不同时并见。故象称雷电。电亦火也。在雷雨时而见火者。惟电为明。此噬嗑与丰。皆称电不称日。不过离固有日之象。苟雨散云消。日自现于天空。而云起雷行。亦必日之所蒸也。此讲义重日。与彖辞宜日中相应。盖若取雷电。而不及日。则何限于日中哉。朝夕夜间。何不可见其德用。且暗夜电光尤明。雷声尤震。其威仪光采。较日中有过之。今称宜日中者。指日之光热及其功用言。以日力蒸地上之水。必其正照之时。而雷雨之成用。即自日中之化育来。此处不可过泥。泥则徒得其偏。而失其全。以丰为大。而两阳在中。是日中之象。而非电火之一闪即逝者可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