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八章:艮为山(卦)

《宗主疏述》

艮为少男。乃乾气之将尽。如人老年少孑。一阳在上。阳升至极。不得复进。故艮为止。言不能前行也。若进则反为退。故退字从艮。亦言其为止也。降者至初为极。升者至上为穷。艮阳已穷。而气已衰。于物为老。而称少男。是以得乾之气先后别之。先者为长男。即震也。一阳在初。继者为中男。即坎也。一阳在中。后者为少男。即艮也。一阳在上。与巽离兑之三阴卦。分长女。中女。少女者相对。皆自其所出名之。故艮之阳虽穷。而年犹稚。以出乾晚耳。三画卦如是。合为六画卦亦然。不过成一起一伏之象。故艮象辞。称为兼山艮。以艮象山。重艮则为兼山。兼犹连也。重叠连接之意。夏后氏之易曰连山。即以艮为首。明取两山相连之义。与震之洊雷。坎之水洊至固同。即与巽之随风。离之明两(是否缺一“作”字)。兑之丽泽。亦无非上下相接。前后相随之象。而艮则如山之静而崇高。峻而巍峨。有挺出之势。有重镇之形。巍然独立。卓而不移。俯临下土。超越诸物。以在地上者。惟山为高。风雷日月。虽高于山。非立于地。不得与之并论也。故高者山。低者泽。两相对照。而若主宾。故艮兑先天对位。其用相反。艮以高而不危。峻而不险。特立独行。超群迈类。故拟诸人道。谓人之德性。当如艮也。知止而止。知退而退。致于至善。归于中和。此艮为人卦。与乾天坤地。并称三才。而夏后氏本之以立治焉。夏重人时。商重地利。周重天道。三代之易。各异其首。即夏首艮。商首坤。周首乾。而岁时亦如之。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观其历数。知其治功。艮本人道。则凡仿艮者。皆人事之所本。人者仁也。论语曰仁者乐山。以其德性近也。

艮震往来。一卦颠倒。故震往艮来。行有异方。事有异宜。而震中互蹇。艮则互解。蹇解亦往来卦。以中爻言。蹇六三九四。与未济同。艮则九三六四。与既济类。既未济亦往来卦也。故艮震之用恰相反。如行者背道而驰。传称震起也。艮止也。一起一止。亦相违。即一动一静。一作一息之意。物极则反。道穷则变。震动之后。必属艮止。故序卦传曰。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言两者相调剂也。以道言为反背。以用言为调剂。此震艮之异。当于中爻证之。行者必止。进者必退。为防其穷。则必变而反其道。推之如剥与复。亦本此理。地雷复者。震之道也。山地剥者。艮之道也。消者以息。盈者以虚。阳共阴相推。刚与柔相荡。此天地生化之妙。即在震艮往来中见之。震者振作之义。其行易躁。艮者休息之义。其志易怠。欲孚于道。必去其弊。欲成于用。必戒其过。此山雷颐为养正。而雷山小过反为过失也。盖颐阳表阴里。小过刚中柔外。一顺天行。一违物理。各有殊也。故艮字义取山冈之挺拔。而不失其静守之道。俗有呼山脊曰艮者。讹作峎。冈音之转。象本卦一阳在上。覆两阴也。阳昂于外。而阴伏于中。此德用克谐。偶以待奇。静以御动。此道功所本。故大学称知止。佛教明止观。止乃天下大本。一切动作。皆自止出。大哉止乎。不止将何所行。道以静坐为本。先求止而已。故不独人道重艮。仙佛亦自艮成。学者习艮卦。当先明此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