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四章:天风姤(卦)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而阐明姤之时用也。姤遇也。柔遇刚也。言姤卦五阳一阴。柔在下而阳方盛。本为刚自退避柔象。刚升而柔降。姤由柔自下生。刚遂退让以成柔之长育。乃刚之自为。非柔之进迫。不似剥之一阳日升。五阴不得不退避也。阳刚之性。有非柔所能迫伏。而姤上五阳。以既失其时。乃逡巡自退。柔亦始终以柔遇之。故曰柔遇刚也。遇固赅二义。在阳为与柔遭遇。在阴则为待遇五阳。姤柔得势。能以柔胜也。夫天下之至刚者。惟至柔能服之。此老氏主柔静也。刚虽盛。而柔非与争。柔虽微。而时正相与。故柔遇刚。不争而胜。刚则不得不退避之耳。剥卦五阴一阳。为柔变刚。乃以柔变刚之意。非柔变于刚也。此亦以柔遇刚。非刚与柔争。而柔字。一明为爻之阴。一明为卦之用。初六本坤之德。所谓至柔而用刚。至静而有常。姤之一柔。体此以待刚。则五阳亦不以为敌也。夏五月阳方盛。而一阴生。是天道以柔胜之象。故夏至三庚而为伏。三伏而成秋。夏火也。秋金也。火能尅金。设不自伏。金何能生。秋何能继夏哉。是夏之有伏。即天道之用柔。而火之自伏。即柔道制刚之妙用。柔不争而自进。刚不争而甘退。皆柔能胜刚之义。故曰柔遇刚。即以柔待刚之意。柔胜则刚不克与抗。故为女壮。而勿用取女。以女方长。天道不与长。人道不助长。时固为阴长。而易义不扬阴抑阳。故曰不可与长。然阴阳相对。必匹配而后生化。阴不可过。阳不可伤。姤既为阴之始盛。天道方促阳之命。而人道与之。是犹助桀为虐。故不可兴长。乃人道中和之德。志于二者。得其平均而已。故咸恒为夫妇之始。家人为家道之正。皆以阳能下阴。柔能顺刚为则。姤与之反。阳让于阴。男怯于女。以成柔胜。则人道勿用取女。正为防其乱夫妇之序。失家道之常也。然天地固以遇而成生化。如泰。既济。同人。大有。皆阳刚胜。而阴柔听命。是柔刚相和。天地相得。人物以育。生成以全。姤亦乾遇坤也。初六既见。五阳识时。一退一进。相遇相协。则品物咸章。如坤之得主而代终。坤以善于顺承乾为用。姤之一阴。亦以善于用柔而相遇。如夏五月之令。万物正繁庶之时也。阴虽微。而阳不为已甚。故雨泽时沛。炎威时杀。以成其生化之功。岂非姤遇之效乎。姤以九五正位。有中正之象。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之道。天道大行之时。此姤之大用以时成。故曰姤之时义大矣哉。

《宗主附注》

姤释彖辞。称不可与长。又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是中奥义。人多忽略。姤以一阴生于五阳之下。为乾道之初变。阳之消。即阴之长。女之壮。即男之衰。圣人虑阳刚不振。妇道争强。曰勿用取女。言女之壮。不易制也。故释文曰不可与长。与犹助也。有所偏袒之意。女正长而与之。是将助桀为虐。凡阴道不可过于阳。故女子有十年不字。以守其贞。不得谓为虐待。姤之勿娶。亦恐女权胜于夫。而家有二长。不得唱随之乐。非果畏其壮。而竟使之守贞不字也。惟在占者。必阳道之衰。不克齐其家。将为牝鸡司晨之害。此勿娶一语。仅对占得姤卦者言。亦但指夫失之懦者言。非有何不足于姤也。姤乃天道。夏至一阴生。正如冬至一阳生。皆生化之机。发育之源。不有复。则阳不复。而天将永冬。不有姤。则阴不复。而天将永夏。永冬永夏。严寒酷暑。如南极与赤道。不宜于生物成聚。育长滋繁。是以温带本日之南北往来。而成四时之序。冬必交于春。夏必交于秋。阳必生阴。阴必生阳。姤与复。实生成之本。化育之基。天地因以成其生生之德。万物因以达于繁庶之观。故姤于天道。不独非害。且有功。不独非不足。且有丰裕之用。孤阳而遇阴。正为生之机。化之锲。故曰天地相遇。万物咸章。章者明也。光明也。发扬光大之谓也。夏以姤而后有秋。谷以姤而后有获。万物以姤而后发育成实。岂非姤之功用哉。天地苟无姤。则炎暑流金。酷热成旱。物何以生。秋何所收乎。姤之一阴。实天地生生之道所见。万物繁滋之所赖也。秋不成熟。则种子将绝。更何春生夏长之望哉。此姤之用。见于时义。夏时之阳亢。惟姤足以折之于平。此天道与家道之有别耳。家以夫纲为重。故占姤勿娶。而非责女子之不嫁也。更非有何不足于女子之意。故彖辞但云勿娶。而无他贬辞。读者由此可明圣人原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