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与六二。一内一外。一阴一阳。正如夫与妇。君与后。情志既协。德用乃孚。自然成其家道。而发于相爱悦也。夫妻正位。主持内外。而后家以齐。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易下经以人道为重。首咸恒二卦。即明男女相爱慕。而夫妇相和乐。以立人道之本。以开家道之基。其微旨已见二卦讲义。家人彖辞亦申及之。九五爻为外卦之主。亦全卦之尊。正如一家之长。一国之君。外主其政。必内得其助。男事于远大。必女勤于琐细。而必有相爱之情。相得之志。情志两合。家道乃成。推之事业。无不发皇。推之政治。无不美备。此王假有家。实本于内外交相爱也。交字兼六二言。以九五爱六二。六二亦爱九五。发于至性。见于至情。本天地絪緼之功。达乾坤生育之德。九五固乾之正。六二亦坤之主。父母既翕。子女必昌。化育既宏。生成必大。此爻辞占吉。而称王假也。且九五六二。天生佳偶。毫无牵强。刚柔两济。道德咸齐。此生化大原。天地妙用。不假做作。则不待经营。不赖牵拘。则不劳思虑。传所谓天下何思何虑。一本自然而已。既无思虑。自免猜嫌。既任自然。自臻化境。此爻辞勿恤二字。正以其不必忧怜也。性之至者。无斵削之痕。情之至者。无牵强之迹。九五勿恤。实以其交相爱。而自成家也。凡用假字。有假设之意。以其由此推彼。可无限量。不必拘于痕迹。此王而有家。为人道之先也。人道着(者?)。作人之本。未有人道不立。而见其治道者。书曰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曰王道本乎人情。九五爻辞。即王道之见。而必始于交爱也。男女交爱。人情也。阴阳交爱。天道也。天人皆以爱成德。则万物资生。子孙资育。生育不绝。人道益明。家道益大。而天下同平治矣。夫岂有所恤哉。天地且不能无爱。而况人乎。而况物乎。惟在其正而已。九五六二有其正位。故爱不害德。情不悖性也。读易者要明九五之爱。方足以求夫妇之和。家人之乐。否则所忧多矣。勿恤云乎哉。此爻辞占吉。不外本彖辞一正字来。正则吉。不正则否。正则爱。不正则淫。苟淫也。不吉也。尚何众道可言。九五明言有家。实以其得正而克占吉耳。
《宗主附注》
九五爻以交相爱而成其德。原非指男一面。九五六二正相匹。男爱女。妻敬夫。本恩义以成人伦。由性情以明人道。推之则位天地育万物。何非自此爱字发源。爱出于心。而止于礼。故不滥不淫。孟子所谓太王爱厥妃是也。太王为周之兴君。因獯鬻之侵逼。而迁地以避之。不以战争苦其民。不使兵燹伤其物。此其爱民物。何非推爱厥妃之心。民亦有家。物亦有匹。我爱吾侣。人岂无爱乎。诗云率西水浒。至于歧下。爱及姜女。聿来胥宇。虽歌颂太王。笃爱其妃。不忍遽离。而实赞叹其重视民命。不忍轻弃。率之远去。以求乐土。硕鼠诗所谓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此太王之心。仁慈及众。而其齐家有道。足以化民成俗。民无不爱其配。乐其家。以远离愁苦之境。死伤之惨。则太王所为。已契乎家人九五王假有家之训。而真能推其交爱之德。成其位育之功者欤。夫人心同。而善恶异者。情之发有中节否耳。情不悖性。则谓之和。中和之至。位育以见。不外乎本其天性而已。天性不绝恩情。圣人不废伦理。君子之道。造端夫妇。正为由其情爱。以见其性真。家人九五特揭一爱字。岂同儿女私情喁喁而已者哉。无非欲推其爱。成人成物。以达于中和位育之域耳。故爻辞以王示其旨。王虽本爻位之象。实兼德用言。如桀纣幽厉。固亦王也。而其爱止于淫邪。其害且加于天下。斯则不克称九五之德用。而无以齐其家。家之不齐。而望其平治天下乎。盖内无良配。不能称交爱之道。外无明王。不能推交爱之功。惟九五与六二。内外同正。性情以和。乃自得之。此可见太王文王之至德。实有其嘉耦共成之也。爱宁可轻易用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