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五章:火地晋(卦)


《易经证释》四十五章:火地晋(卦)

晋卦。离上坤下。

孔子《宣圣讲义》

晋上离下坤。离为后天代乾位之卦。合先后天言。上下卦位相对。与天地否同。而以坤易坎。则成火水未济。是皆阴阳背驰。刚柔分立之象。然晋则不类是。则以离虽代乾在上。非天也。坤虽纯阴在下。而为母。离本中女。女与母合。乃成合孝之德。非否未济之乖违可比。全卦四阴二阳。阳出地上。成日出天明之象。离为日为火。在上则为光明。在日则为温育。后天生化惟离主之。无离则无生物。无世界。冬日寒冷。生物凋残。日不足也。冰洋凝冻。生物枯寂。日不至也。即一日夜。旦则光明。夕则昏暗。大地固未易。而景物已大殊。可见日之光热为用无穷。尤以出于地面为最盛。夏日可畏。人莫不喜夜之清凉。酷暑炎热。物莫不盼雨之沾润。此惟时有特异耳。若在春秋之时。则均慕日之明净。热之温和。为其为生生之原。变化之本。故日出地面。万物欣欣。光照宇内。群伦煦煦。此即晋之象也。晋以离居坤上。正如日之东升。光明孔昭。温和四达。在卦虽只二阳。而不为四阴所蔽。阳虽在外。而不为群阴所驱。各卦如剥一阳在上。成伤残之象。如观二阳在上。成垂照之形。则以阳难久留。终被阴迫。而不克竟其德用也。晋则不也。二阳在外。有似于观。而离非巽。以六五在中。能挈下三阴以同协也。一阳在巅。有类于剥。而离非艮。以九四一阳。能交映成其光明也。再分三极言。初二地爻。皆阴固矣。而三四人爻。五上天爻。则恰孚一阴一阳之道。刚柔既配。始终相谐。是全卦之用。有优于他卦也。在卦爻阳升阴降。除四与上爻外。余皆阴。是降者顺而盛。却以外卦阳多于阴。阴不为障。反助阳成其光明之德。生化之功。正如日之光热。及地而后显。日之功用。施物而后着。空中无生物。以离地也。愈高愈寒凉。以离物也。崇峰积雪。太空多风。非日不照。其德不显。其用不着。为去地远。而物无可凭也。晋则以地在下。直承日之光明。厚积日之温热。而后生物以庶。化育以繁。故晋之用。即离日之用。而徒离不为功。必以合坤而后见其大用焉。此离卦六二。有黄离元吉之占。正以其下逮坤之正位也。

晋四阴二阳。与明夷往来。而与遯大壮相对。以遯大壮二阴四阳。且乾坤相对也。此四卦成一大往来。由爻位言。晋与水天需对。与天水讼错对。以先后天乾坤离坎为对。且易位。乾之易离。坤之易坎。坎则泰否既未济。皆与晋明夷有相关连。离为阳含阴。坤为纯阴。先天为母女。后天为日地。德合而道应。坤为贞静。离为光明。贞静主内。光明主外。内外克孚。体用以协。此晋之为用。既在于上下克谐。刚柔克济。以离日出于地面。如天之明。无处不照。如室之灯。无物不呈。传曰晋昼也。谓犹天之昼。大地同光明也。昼与夜对。晋为昼。则明夷为夜。而明夷不曰夜。而曰诛者。亦以夜行暗昧。犹人行不正大。在法当诛也。明夷为诛。则晋宜赏。以晋如日照大地。其行光明。犹人行正大。道高德盛。足为模楷。在典当赏也。故晋彖有康侯锡马蕃庶之语。王所赏者。即天所锡。物之庶者。即生之藩。昼日光明。奸私遁形。君子持躬。庄严谨恂。盗贼杜绝。诡谲不行。比之盛世。治功以明。比之正人。笃修其身。如斯善德。懋赏当殷。此传称为昼。而与明夷之诛相形成对也。夫暗昧之事。不与于光明。卑污之行。不干于正大。此君子小人异其趣。而公正私邪之不相容也。宵小自来同称。暮夜盗窃所幸。昏晦之不聪。恶行之非正。乱世先毁其纪。亡国先失其信。恶行先欺其心。孽谋先污其性。故明夷所必诛。而晋则受夫天命。光天化日。德业以昭。教行法立。言行可表。圣人在位。赏罚不挠。治世兴国。上下一道。此晋之道。如白昼。正人君子乘时致功之日也。晋进也。升也。由下而上。由卑而高也。非如平地之前进。广野之奔逐也。故不曰进而曰晋。晋下有日。亦如卦日升于地之象。晋字如普。又类日普照天下之象。以晋而前。则德业日新。以普而登。则功绩日隆。是晋有为之时。有成之地。正如日出地上。而升于空。成就世间一切生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