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三章:天山遯(卦)

遯。亨。小。利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卦彖辞。明全卦德用也。遯以上乾下艮。外刚内止。在卦为阳盛于外。阴长于内。乾之德已老。不及艮之潜藏。刚之用且衰。不及阴之退守。在四德有乾之亨。而无其大。具利贞之用。而不克进展。故彖辞称为亨小利贞。小字连上贯下。言亨不大。利亦不克宏远也。盖以乾始而亨。今以艮在内。则不能大亨。谓所亨者有限。由艮止也。然艮固善退止。本坤之德。先利贞。而未能随时利物。故为小利。而贞则其本德也。艮止之所宜者。唯此贞。为必先固其内耳。内有其贞。外不足以尽其利。此所以为止也。为有限也。德之贞者。恒得其利。遯既贞矣。自有所利。唯以不能推之至尽。乃称小利焉。亨已小矣。利亦小利。是凡为外者皆不足。为己则有余。此遯之所以为退也。夫艮止之用。由内言。固无不足。由外方。则有所不充。以其止则宜退。退则其用有所限。退字限字皆从艮。可见艮之用于外之不足矣。况遯卦以艮在内者乎。艮本少阳。今合乎乾之纯阳。阳从而上。其下无以继。是其德宜自反。道宜自潜。潜则有所蓄于中。反则有所存于己。此遯之大用。因阳之将消。而先求于退藏隐遯者也。故占亨小利贞焉。亨小小利。中略一小字。若分释之。亨之小。为乾用已老。利之小。为艮用有限。而贞则求全德也。若合释之。则遯之用。本乾艮之合德。而得此四字之占。是在读者细玩味之。遯之亨。因用而亨。非时之亨。如君子因时而遯。则能亨其身。以及于道。此非乾之所谓亨也。故亨下小字。明亨之不大耳。而小利则以时言。时可小利。而不能大用。则由大道之所限也。利固与亨同称。却与亨不类。亨之小。以人言。利之小。以天言。故亨小与小利。当连续而分别读之。一明天时。一时人道。合而观之。则可以尽易辞之旨。明遯卦之用矣。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柔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小利贞下脱一柔字。应为柔浸而长也。遯以乘时自退。故亨。言亨由遯至。不遯则无亨。故释之曰遯而亨也。明指亨之与他卦有别。然他卦之亨。亦由乾得。遯以乾艮合成。其亨虽同而实异。为乾不得势。而从艮止之用。是遯之亨以善止也。止与行对。他卦之亨。必利于行。遯之亨。则利于止。此所以释为遯而亨也。乾在上。得九五正位。是刚当位。以下有六二。是应也。乾顺艮止之义。而志于遯。是与时行。此二句明释遯亨之由来。谓遯本乾之得位。依艮之时行。故曰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应字有二义。一言卦爻之相应。以上下相得也。一言事势之相宜。以时地相孚也。上下相得。刚以从柔。则乾下顺艮以同止。时地相宜。势必自退。则遯与时行以自藏。而皆不外乎时之用也。乾刚在上。不若艮之柔克。九五当位。不及六二之时中。此遯之大用。在于知止善退。先几自潜。小利贞者。因亨之不宜于行。而宜于止。行为大亨。止则小利。亨利皆不大。是其所具四德。唯贞为备。以贞原无待于外也。则由柔之浸长。阳且失时。柔长则刚消。阴进则阳退。一消一长。行止别焉。一进一退。大小异焉。此遯之占小利贞。实由下卦柔浸长也。盖遯为六月卦。六月虽盛暑。而令属太阴。位乎戊己。德为湿土。介夏之末。居秋之先。其时暑已潜伏。阴已渐滋。称为伏日。正犹遯之义。伏以暑气之伏。遯以阳德之遯。皆时为之也。时若不伏。则阴无以育。时若不遯。则德无以成。此六月之令。恰与遯之用相应。而为时之所为。天道见于时。人道谐诸时。人顺天以自退。乘时以自保。则遯之义也。故遯之用存乎时。而释文称其时义大矣哉者也。遯与临对。临为刚浸长。当十二月。为冬之将春。遯则柔浸长。当六月暑季。为夏之将秋。一由阴而阳。一由阳而阴。君子顺时之令。因时之德。而定其行止。决其进退。此遯之关时义。实人道之所本。辞赞其大。正谓人道之应天时。有其豫为之计。不独天时变易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