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附注》
天山遯与山天大畜。一正一反。即大畜乾在下。阳之极盛。遯则艮在下。阳之已衰。艮虽少男。而在后天为阴之长。阴在初二爻也。故大畜为进。遯为退。大畜为长。遯为消。大畜为君子及时成其德业。遯则为君子先时保其身名。大畜为小人随世运以同化育。遯则小人乘世势而跻显荣。二者皆相反。不外阴与阳消长盛衰之别而已。且天之与山。一虚一实。一动一定。山在下而天在上。为先天之位。若依后天言。则虚者宜实其体。定者宜动其行。则天在山上。为无为之时。无可为之象。反之山在天上。而后阴阳乃交。刚柔乃孚。正如泰与否之异。天在地上。而卦反为否。地在天上。而卦斯名泰。可见后天之阴阳。与先天之行大异。先天无为。故贵定位。后天有行。故重互交。此遯以乾上于艮。为不可用之时。而君子知几先退。以成其高尚之事。如蛊上九之所称也。进退行藏之道。恰依夫时而人道应之。遯之为遯。亦以人道名。若非人道。则不得谓之遯。盖阳虽退。阴固进。刚虽老。柔固兴。不得以一而名其卦。周易本人道为主。故出处皆以君子为法。此遯专为君子称也。
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初六爻辞也。遯初六即艮初爻。位在下。地宜潜。如乾之潜龙勿用。艮虽二阴。而上承乾。且艮在先天为少男。以阳为用。而艮德为止。止则象用。况在遯之下位乎。故爻辞如此。遯尾厉三字三句。以爻秉卦德而用遯。因在下而象尾。遯而在下。其德必厉。如乾之若厉。言危厉须自励也。全卦多刚。唯初二为柔。柔则弱。犹大过栋桡。以本末弱也。本弱如尾。犹根与末或梢也。故称尾。且以卦阴阳言。阴行本降。自上而下。至初位为极。正如木之梢。物之尾。盖阳以上为巅。阴以初为末。卦虽自下起。用仍从其行之次序数也。而此尾字。乃明初六之遯。犹极稚弱之时。细微之象。不足以大称。遯卦与大壮往来。大壮以乾为始。故称大壮。遯则以艮为初。故初六称遯尾。尾与干别。尾垂于后。止于下。皆体初六地位为喻。既下位矣。其用又细微纤弱。则不得自用。则必励其德。而戒其危。如履之履尾。其所处已危耳。因多危而自励。难处而自砺。则孚遯尾之义。而后可免于灾厉。故曰勿用有攸往。勿用作一句亦可。言初六柔弱危疑不可用。正如乾初九之辞。而所谓用。指行动言。有攸往者。行动之所着也。勿用有攸往。即不可以行之意。言背爻位之德也。爻位皆阴主降。今在极地。更何往乎。虽望上之四阳。冀其提挈。而以升降道异。刚柔德殊。不得所合。则不得志于行动。故勿用有攸往。往字对来言。即往复也。往为进。来为退。遯者退也。既以遯称。其不宜进可知。况所处者下。所凭者尾。所遵者降。所志者退。无一不与行进相悖。则唯有顺艮止之义。依尾厉之戒。而法乾之勿用。以图少安而已。此初六爻辞之旨。亦全卦见用之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