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三章:天山遯(卦)

象曰。系遯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系遯固欲止不可。欲离不能。或行或留。时迎时拒。则其所至。必有危灾。而其所召。将成疾厉。为九三刚与柔难协。犹人身阴阳不调。气血不畅。强弱相形。内外失志。则在天为疾。在己为惫。疾指六淫言。以邪乘隙犯正也。惫指五志言。以精不胜其劳也。即犹外感与内伤之意。气之不固。则外邪易侵。血之不充。则内体易困。正如九三上重刚而下重柔。阳上孚则下不充。阴内袭则中易败。而有类于系之与遯。一止一行。一留一逐。两情不相得。两志不相投。阴阳交争。而先溃其本。升降悖道。而自撤其防。则危害之来无时。而疾惫之生有自。此象辞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示人道之宜先自保也。严则足卫其身。不恶则足息其害。而九三以爻位之故。时势之难。不克全依象辞之戒。遂旁徨于系与遯之间。去留皆不能决。而使外患以入。内志以摇。此九三之所占。君子当鉴而早谋之也。畜臣妾吉。乃一时之合。细微之得。故曰不可大事。盖以遯全卦。时已不固。无可作为。九三虽有姑与周旋之心。仍不能有始终和好之志。则其所得必仅。所成必微。乃喻以畜臣妾耳。然畜臣妾。亦本爻象。阴阳相慕。而情不齐。刚柔交需。而志不一。艮以一阳覆二阴。本如主之俯其随从。强之庇其卑弱。而更以乾乘其上。阳刚过多。两者不平。则犹得臣妾之侍奉而已。以其时地所合。故占为吉。而不可推于大事也。则犹在宜遯之时。虽以众人之牵挽。仍不可作久之计。此系遯二字连续各着其用也。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卦九四爻辞也。九四在外卦。与九三同属中爻。人道所寄。遯本以遯为志。在下卦者。又因二阴得势。欲遯不易。虚与周旋。神离貌合。是遯而不克遯。徒成不即不离之象。求遯而不能遯。乃见半推半就之情。虽为遯而非好遯也。唯九四则不然。既在外卦。秉乾之刚。无累于物。因阳之上。无系于阴。故曰好遯。犹曰最好遯之时。好善也。克也。志所欲而得偿也。心所求而自信其意也。好虽有上去二音。义原相似。盖美好也。则行止自如。善欲也。则进退任意。言当九四之遯。为恰好之时。亦心好之也。因所好而进行之。则其恰好可知。因所好而果得之。则其得志可见。此好遯者。在己为爱欲。在事为美善。二者兼赅。故曰好遯。内无所恡。外无所牵。安舒以行。乐易以去。皆君子之志也。故占曰君子吉也。小人否者。谓君子本志于遯。得其好遯之时。是犹求仁得仁之意。若小人则反是。以志于进。而不遑顾其后。希于用。而不知择其宜。一味干禄。何以用遯之道哉。此君子克孚好遯之称。而小人否也。小人因阴之渐长。方幸其志得意满。寗思及时而遯乎。方企于乘时固位。寗知急流勇退乎。此小人不克孚好遯之吉。不独时位使之。人之情志亦自殊也。易以君子为则。遯之为遯。实由君子所行得名。君子人道之大则。三四爻人道终始。而九四尤为人事根基。此好遯。唯君子占其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