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畜九三爻辞也。大畜九三。即乾九三。其象以上接艮卦。而异于乾。却因三爻属人爻。人道所重。九三六四。刚柔相得。有既济之象。故爻辞称其利于行。以孚彖辞之义。在初二两爻。虽皆属刚。而其时位未宜。不克前进。以畜之犹未大。用之不可躁。辞均诚以自慎自返。以不犯灾无尤为先。而至九三。既得初二爻之畜。又遇四五爻之协。内外同志。上下可济。实大畜将以大用之时。三与五同功。六五柔以下人。九三刚得上进。其势至顺。其行至迅。故有良马逐之象。良马之逐。非脱覊趹踶之可比。虽疾而不害。奋而不躁。此以九三之德。刚中无蔽。有功以称其行健不息之道。和外不失。有德以孚于行地无疆之情。乾能用坤。阳克协阴。此所以称为良马也。坤为马。良本乾正性命。保太和。以达于至善。故曰良马。而逐字亦含二义。追逐是比其力。相逐是称其德。以良马必德力俱至也。而又包有驱逐之意。谓能奋厉直前。驱逐他类。以独善其事。立其功也。是以不曰驰。而曰逐。实本乾行至健。无可与比。而能用坤厚载远驰。无不如意也。然良马追逐。其行固当。其情必谨。为九三本乾之乾惕之时。必省于若厉无咎之戒。虽依震之奋迅。有一往不顾之志。仍当参坤之顺。致力于静慎戒惧之心。故爻辞以利艰贞三字续其下也。为利艰贞。本坤之德。厚载之道。必先有艰贞之守。广博之行。必先固艰贞之操。方能任重致远。不败于中道。以充其畜。而成其用。此三字。实九三爻最要之戒。亦大畜卦关乎人道之所先也。日闲舆卫。亦本坤道。或误作曰。日闲即日习之意。以坤之德。不习无不利。而后天代坤之坎。则曰习坎。坤为先天。不习已能。若后天。则必先习。习之又习。始无差虞。且乾三称君子终日乾惕。终日言其无时或辍。此日闲亦无时不习之义。盖九三既利于行。必求行之所以至善。舆卫者。行之所重。即藉以善其行也。舆以载之。卫以护之。则所畜者得以致之远。所用者得以达于大。此必日习之以为行之备也。闲字亦包防闲之义。犹卫也。预有所防。则无一朝之患。仍本乾惕之戒艰贞之道而来。苟能若是。则无往不宜。故占其利有攸往。与大畜之用相称。而所谓良马者。就字言亦孚大畜之名。家畜以马牛为大。家有良马。其畜于物已可见其一斑。而业由是大。生由是裕。此亦大畜固有之义。小人先物。君子先德。各有所宜。不得偏弃其一也。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以九三上应六五与上九。得六五之下交。上九之终应。故曰合志。志者指九三志于行。行必有合。坤道得朋。乃能行地无疆。以得阳也。九三本乾。以得阴互成其用。三与五。一阴一阳。阳升阴降。又接六四。刚柔相济。终于上九。返本复始。此九三之得时。恰与上三爻交错往来之用。而能孚其志。无所阻。故占利有攸往。凡人之有所为者。必先得其志同道合之助援。不问为出处也。而出尤贵。德不孤。必有邻。大畜志在用世。将以育成万物。化被一切。则德业必以远大为期。而九三始发达之时。其所志。更在顺进无阻。直前不回。今因六四六五之相得有合。已足互助其进。又得上九之慎终如始。尤可襄其成功。此上合志句。直括上三爻言。非仅谓与上九相应也。盖易之称合。必由一阴一阳。九三至上九四爻。二阳二阴。有孚一阴一阳之道。且其象有类乎颐中孚。颐则宜于养正。中孚则致于中和。合志云者。实为同归于道之意。此大畜之用所见也。大畜以育及天下为志。凡德业所关。无不有待于畜。即无不有需于道。九三以前既畜之。今当进而充其育。本刚中行健之德。以进于柔外克孚之功。则所畜益多。所育益大。故爻辞称为利有攸往。言其志大而德充。行宜而道合也。由上下卦言。内健外止。九三健之极。自此以上。则渐期于止。知止者。必善于行。不知止。行亦无功。九三之行。为其终能孚于艮止也。故曰利艰贞。明其非徒求行。而志在所止也。大哉止乎。止之所宜。行之道也。行之所利。止之功也。大学以明明德止至善相为表里。实有取法于大畜卦。明德及于天下。而必始于格致诚正。大畜育及万物。而必先于多识前言往行。此本末一贯。物我同德之教。在初二爻。先求知止。至上九则止于至善。此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节。义正相孚。读者苟细思之。则六爻爻辞。实含人道次第工夫。不独卜其吉凶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