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四章:地雷复(卦)

初九。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复初九爻辞。明复卦之大用。及其吉凶也。复以阳复为用。初九一爻。为全卦生机所托。即全体大用所始。虽在下位。当视为主爻。为其克主持全卦之用也。复在后天。本震之德。震之初九。即复初九。帝出乎震。乃后天八卦之序。道始于复。乃后天六十四卦之序。此义人多未察。复之为用。因帝出之义。致来复之功。即在此初九一爻。诚以全卦五阴一阳。阳动于内。与八卦之震。二阴一阳。阳出于下者正同。八卦震三位。以一阳出于二阴。复则六位。以一阳生于五阴。其艰易又少有别。其行进迟速。冲举缓急。各有所殊。故以震言为帝出。为其得权也。以复言为道始。为其先时也。得权者王。先时者仙。二者有主客之异。人天之分也。然在震卦。重为二阳。上下分布。其势得应。故其来虩虩。其力充也。而复则局于五阴。其势犹孤。故其进以渐。其力有未足也。在初九爻。本震之道。行复之功。固为时宜。不过上有坤厚之积。未骤得乾健之行。其所用舒徐。其所行趦趄。道所当然。数所应尔。此学易者所宜知也。观于不远复二语。则可见圣人示教之微意焉。

不远者指一阳在下。由坤而出。坤上接艮。艮之一阳。经坤而为震。其道不远。一也。由后天八卦序位言。震前即艮。艮为终。震为始。终始不断。一消一息。往者即复。其时不远。二也。由本爻言。阳在内。而阴在外。复于初者。待于终。其进不远。三也。由上下卦言。内震外坤。坤静震动。两相推荡。一动辄止。其行不远。四也。然前二者在于复之先。后二者在于复之后。皆以不远称。为其数有所限也。既剥而复。气自至。此先也。既复未大。气犹滞。此后也。先者由静入动。其道自反。后者由通转凝。其道自贞。贞与反并。乃为不远之复。合之于德。是谓返身而诚。譬之君子。由逆入顺。而能自守其操。不与时消沉。亦不因时蹈厉。则永执厥中。无过不及之害。此所以爻辞称为无只悔。而占元吉也。无只悔者。言初九之道。顺时而后动。安居以俟命。既无所求以为益。又无所损以自慊。无损无益。中心泰然。故无只侮。只犹求也。又仅也。包不忮不求之义。外无所加。内无所夺。自在自足。乃兔于侮。而得元吉也。元吉乃吉之至。以复初九。得秉乾元。上应天时。下明地利。中协人事。虽在下勿用。竟能以成其大用。此即道之所见也。为于无为。用于勿用。天之所以悠久。道之所以不息也。占元吉者。明其能达天德。而致于至諴也。諴者道之着。返本复始者诚之着。诚即道。道即天。此初九一爻。有孚于乾元者也。而圣人则之。以成内外之德。以全性命之道。以弘仁智之功。此修身之本也。不务外物。故不矢其性。不囿小功。故能大其德。复之初九至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