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附注》
蛊为事物繁盛发扬之象。阳气自内向外发舒。有如春日。百花齐放。万类俱育之时。又此于人事纷繁。物产饶富之日。既有多物。必有多事。既有余财。必有嗜欲。此不免者。故蛊卦继随。而成亨通之占。而天数因之。有太过之象。人事因之。有繁忙之情。若处之失宜。持之末当。必有迷于当前。惑于己心。故曰蛊。以取喻虫豸为害也。然蛊乃天道。虽近于过,而盈虚常相剂。若人事应之。自成元亨之治。唯人情居忧患易。居安乐难。为物欲足以移情。财货足以丧志。是不克始终如一。持盈保泰。如天道之循环不已者。莫非嗜欲二字害之也。故传以一饬字戒其放恣。能饬则长亨矣。细读卦辞。当自知之。
又易经各卦。言干支时日者。蛊有先甲后甲。巽有先庚后庚。皆以先三日后三日为限。此辞系本连山归藏。旧易多出于归藏。盖商代所用之卜辞也。商人信数。而卜筮之术最精密。凡事之始。必先之以数。数以时为贵。盖时可先后也。如今日不吉。则待明日。今月不吉。则改下月。皆取日月干支为主。以合所向之方。所行之事。所遇之物。而决其所疑。全卦之用。大都如是。而以蛊巽为最明着。以蛊为事。为有惑。巽为风。为多变。事之有惑者。小卜则不知所从。数之多变者。不卜则不知所适。此卦辞有甲庚之数。明其重在日月之干支也。干为天数。支为地数.合之为天时。卦以明象。象以纪数。辞以释时。时以定所之。故凡言时者。必有所行。必有所定。而蛊者异。以易惑与多变。尤不得不先明时之所宜。数之所契。以人字天地。而建立事功。此古人重神道。信术数之所由来。亦既易卦大用之一。学者当先知之。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全卦象辞。明蛊卦之用。与人道之要也。蛊以上艮下巽。合而成卦。艮为山。巽为风。此二卦之本象。合则为山下有风。风居山下。为阳上于阴。艮乃阳。巽乃阴。阴以承阳为顺。而山有质。风无质。有加于无为逆。一顺一逆。乃见天道之变。风行于地上。随气之流而成象。是变动不居者也。山止于地面。为土之积而成形。是一成不败者也。巽之属阴。而其用近乎天。艮之属阳。而其位依乎地。近天者亲上。今反在下。依地者亲下。今反居上。上下相差。阴阳以背。是在天为顺。在地为逆。阴柔得势、而惑乱不明。以成蛊。然以阴长而益衰。阳少而益壮。衰者不与壮争。前者不与后争。则虽昏迷于先。而得就正于后。蛊惑于下。而得还原于终。此蛊之所以克占元亨也。由象言之。风善变。不时下流。山善止。不易随和。则山下之风。乃一时之变象。有如日月之食。终还于光明。以比于一刚有过失。而其后复自新其德也。故君子以之振民育德。振民者、即康诰作新民之意。育德者。即尧典克明峻德之意。亦即大学纲领之义也。有明明德。以亲其亲。新其民。而共止于至善也。在卦始巽。端赖明德及于天下。新民及于全民。而后止于艮。艮止也。止于艮以不移。全乎始终。即止至善也。在艮之义。为万物终始。而自善静定、以明性正命。连山乃取以首全易。连山重修道。以人性为主。明心见性。莫善于止静。即佛教止观之义。艮以山为象。足见其知止而有定。山出地面。巍然不移。有如人性光明洁静。以孚天地终始。此即道之所寄。本之所存。故言修者以山为喻。而蛊得之。以合巽之风。则行者知所止。动者知所静。则过失者、得就正于道。蒙蔽者、得还履于光明。此蛊之大用。而君子因之振民育德。以共返于性道之域。永孚元亨之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