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被戏称“插根筷子都能长庄稼”。所以省委、省政府一直在提依托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出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思路。
另一方面,黑龙江省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然而,2015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3532.4万亩,比2009年减少4011万亩,种植面积下降53.2%。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谭志娟告诉《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处在生死存亡关键期,如果退让或放弃省内非转基因大豆种植,会使大豆、豆油、豆粕市场价格失控,国内各省需求的大批食用豆将失去主要来源。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黑龙江省的代表们就提出,立法建龙江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
建立与转基因农产品相区分的产业和市场体系
“当今的时代早已不是随波逐流的求同社会。”黑龙江寒地黑土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众筹项目负责人陈爱秋告诉《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如果说消费需求多元化的时代给了黑龙江一个机会,那就是大同世界里,实现大不同。我相信黑龙江的底气。”
谭志娟表示,“立法”是为找到自己的特点,打造一个与转基因大豆相区分的产业和市场体系。在全球普遍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走“差异化”路线,打造非转基因品牌,从而避免低端的过度竞争,有助于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
正在基层调研的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唐启军则告诉《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目前,全球非转基因大豆产量2000万吨左右,其中中国生产1200万吨。黑龙江黑土是非转基因大豆种植的稀缺原料,应该得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来黑龙江视察,曾做出‘积极发展大豆生产,提升大豆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指示,我们支持黑龙江省修订的《条例》,这是加强粮食安全的前瞻性举措。”
另一方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黑龙江在中俄农业合作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2016年7月,俄罗斯立法禁止转基因作物种植、生产或进口,此举给中俄农业合作提出了新要求。
黑龙江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宋魁告诉《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黑龙江省已经在海参崴等地建立合作农场,生产的非转基因农产品受到当地市场欢迎,并返销国内和国际市场。这个趋势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俄合作的新热点。
打造黑土地上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