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的分派,四库全书总目》最为简明
作者: 姜广辉
对于《周易》发展史的总结,以《四库全书总目》最为简明。
此书将历史上的周易学分为“两派六宗”,即象数派下的象占宗、禨祥宗、造化宗,以及义理派下的老庄宗、儒理宗和史事宗。然而四库馆臣对这“两派六宗”皆不满意,认为只有《周易•大象传》体现了《周易》的根本精神,其言曰:“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我们所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出自《周易•大象传》。其他卦也有类似这种“君子以”的一句话,如《屯》卦大象传:“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蒙》卦大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等等。
在我们看来,这实际是“境遇”与“境界”的关系问题。每一卦象象征一种境遇,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下,人应该具备什么德行,追求什么境界。所谓“境遇”,包涵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机遇。人生无不在境遇中,境遇各种各样,有顺境,也有逆境。对待各种境遇,应该有怎样的境界?其实“境界”并不是某种玄虚的精神,而是处理不同境遇问题所表现的最佳的人生态度。
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约瑟夫•弗莱彻(Joseph Fletcher)说:“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问题,哪里就有真正的伦理学。”(《境遇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关于“境遇”与“境界”问题,在中国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自觉的认识,《尚书•召诰》“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所”是处所、处境,其义谓:作为君王应该在各种处所、处境下表现出“敬德”。这就是“境遇”与“境界”的问题。
后来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讲的也是“境遇”与“境界”的关系。总之,“境遇”与“境界”问题是人们所直接面对的重要的人生问题,它要人们从具体境遇出发,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因素,汇出事物的正当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