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展雄才,董仲舒对天人三策
轻的武帝即位时,天下太平,经济富裕,而这得益于其祖父辈们的“文景之治”。《史记》载,当时官仓里是新粮压旧粮,钱库里的钱数不胜数,多的串钱的绳子都断了。街巷中,许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丰衣足食。然而,武帝并不想做个太平皇帝,年轻的他内心有着灭匈奴、抚四方、一统天下、施仁德于百姓、光大祖宗基业的远大理想。他即位后采用新纪元,即以建元为年号,就是在昭示自己宏业的开端。这一纪元方式为后世皇帝所仿效。
汉武帝策问 董仲舒对答
汉武帝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一定要有人才做基础,要广用贤才来推动自己的新政。因此即位后,他马上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肯于进谏的贤良方正的人才。此次选拔不设门槛,只求真才实学之人,而其采用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正是汉初至隋朝的“察举制”,即通过考察推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的诏令下达后,各地贤士纷纷上疏自荐。此次海选,汉武帝选用了100人,其中有两个重要人才,一个是提出影响后世两千多年“尊儒”思想的董仲舒,一个是“奇才”东方朔。
才华横溢的董仲舒,是公羊派《春秋》的大师,自30岁时就四处讲学,声名极盛,他也是这次推荐考试中的第一名,因此进入了“皇帝提问环节”(即“对策”环节)。汉武帝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以三篇策文应答。因为汉武帝这三次策文都与天、人关系有关,因此董仲舒的三篇策文被称为《天人三策》。天,指的是“天道”。
汉武帝的三次策问分别是:巩固政治的根本道理、治国政术和天人感应。董仲舒从五个方面回答了汉武帝。
一是新王改制。董仲舒认为,当一个王朝出现更迭,新皇帝就是“新王”,就应该改变王朝的制度和仪式,且首先从更改历法、崇尚的颜色开始。原因在于“君权神授”,王朝的更迭取代乃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改变,皇帝的权力也来自上天,是命中注定要来拯救苍生的。是以,新王朝改变制度、仪式,是顺天意,开启新时代的象征。
二是“大一统”,即统一天下。这与汉武帝渴望平定匈奴、实现天下的“大一统”的理想不谋而合。
三是“兴太学,举贤良”。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兴太学”就是培养社稷人才。“举贤良”则是广纳天下贤才。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每两年便向天下征召人才,并将察举制规范化、制度化。此建议对于求贤若渴的汉武帝来说,亦是一拍即合。
四是“尊儒”,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天下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只要读“六经”就可以了,没必要读其它的书。因为思想是最难统一的,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非常难以达到统一。没有统一,国家的法纪制度就无法统一,天下人也就不知遵从什么。所以,如果国家选择儒学作为正统来教育百姓,禁绝其它的思想,这样天下人的思想就可以统一了,法纪制度也就统一了,人们也就知道该遵从什么。
五是“更化”,即改革。董仲舒认为改革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非常重要,汉朝自建立以来,虽然希望发展壮大但却没能如愿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改革。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让汉武帝相见恨晚,与其不谋而合,更让他跃跃欲试。其中的“尊儒”思想,对于不满足于汉朝一直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武帝来说,更是他一直想推动革新的突破口。
窦婴封相 重用儒生
在听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后,汉武帝任命其为江都相,并开始着手新的人事安排。西汉时期位列三公之首的丞相的权力很大,因此任命丞相事关重大。汉武帝首先废去了遵循黄老政治主张的丞相也是自己老师的卫绾,其后任命祖母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为相,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窦婴为人正直,而且这两人都喜好儒学,一方面符合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政治方针,一方面汉武帝可以借助二人巩固皇权。
两人上台后又推荐了儒学学者王臧、赵绾分别担任御史大夫和郎中令。推崇黄老思想的窦太后没有想到年轻的皇帝竟组建了一个儒学内阁。
建元新政遭波折
为了推行尊崇儒学、维护皇帝权威的新政,汉武帝以隆重的礼节去请天下最有名望的儒学大师申生,询问天下大事,他是王臧、赵绾的老师。为了避免颠簸,汉武帝让人在车轮上裹上蒲草,这就是历史上“蒲轮安车”典故的由来。
汉武帝将请来的申生留在朝廷做顾问,并在尊崇儒学的官员们的建议下,采取了如下措施:建立上古的名堂,以儒家的标准规定婚丧嫁娶、诸侯朝觐制度;下令居住在京城的列侯们回到封地,拆除诸侯国间的关卡;纠察窦氏外戚及权贵们的违法行为;为反击匈奴做准备。
武帝的举措触动了窦氏外戚及权贵们的利益,他们纷纷跑到窦太后那里告状,称武帝破坏祖宗制度,扰乱朝纲。喜好黄老学说的窦太后此时也不满意于汉武帝的措施。
太皇太后窦氏是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从她做皇后到武帝即位,已有近四十年,她的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大。而且窦太后和武帝的治国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窦太后同汉文帝一样,提倡“无为而治”,这是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国思想,它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也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但到了武帝时期,分封的诸侯王们与中央政府的对抗日益增多,因此需要加强中央的权力来压制地方势力。这是武帝和窦太后的思想分歧所在。
最初,对于孙子的所为,窦太后没有表态,但在王臧向汉武帝提出窦太后不应再干涉朝政后,耳目众多的窦太后听闻后相当震怒。一方面,她命武帝革除王臧、赵绾等人的官职;另一方面,她还要求汉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罢免其任命的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并任命窦太后宠信之人接替这些重要职位。
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至她去世前,没再重用儒生,新政暂时遭遇波折
承天命降人间 汉武帝少年显聪慧
秦皇汉武 短暂但影响深远的秦朝在中华历史大舞台谢幕后,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的王朝:大汉王朝。“汉朝”的名字源于汉高祖刘邦的“汉王”封号。汉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黄老之道,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宽人和,天下富足,礼义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景帝驾崩后,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统治时间占整个西汉王朝的四分之一。
在雄才大略的武帝治理下,汉王朝不仅达到了鼎盛时期,而且大汉帝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都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指的是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称为“秦皇汉武”,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虽是秦始皇创立,但却是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
汉武帝在塑造了一个强大时代的同时,其成就和作为也已经深深地熔铸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他对内抑制豪强,励精图治;对外仁武并举,开疆拓土,并打通西域,使汉朝的礼仪与文化远播西域及非、欧各国,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人、汉字、汉族”之说一直沿用到今天。
武帝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福建、广东琼崖直到四川、贵州、云南,从新疆于阗和阿尔泰到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勾勒出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辐射的范围,由成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汉武帝时期还创造了中华历史上许多个“第一”。汉武帝以前的帝王没有年号,但从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开始,后世帝王开始使用年号。而汉民族的名字则是来源于被武帝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
汉武帝在尊崇儒术的同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他还是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汉武帝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也是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第一位打通西域的皇帝。
此外,汉武帝还是首位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在汉武帝时期,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亦问世。
武帝生之异象
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武帝最初的名字为刘彘。《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武帝的母亲王夫人怀彘时,梦见太阳投入其怀中。武帝出生前,景帝则梦见一只红色的猪从云中降下来,直入宫内的崇芳阁。景帝一下子惊醒了,他召来一位算卦的姚翁请教,姚翁说:“这是大吉大利的预兆。这个崇芳阁里一定会出生一位主宰国家命运的人,他将会平定北方的夷、狄等异族,使国运昌盛,成为刘氏王朝兴盛时期的一位明主。”
《太平广记》有这样的记载:刘彘3岁时,景帝把他抱在膝上,问他愿不愿意当皇帝。武帝说:“这事是由上天安排的,由不得我自己。但我愿意天天在皇宫里住着,在父亲面前玩耍,决不会放肆不恭而不尽作儿子的责任。”
景帝听了这番话,心里更加惊奇,就特别注意对他的教导培养。过了几天,景帝又把刘彘抱到书桌前,问他喜欢读什么书,让他详细说一说。刘彘就开始背诵从伏羲以来的一些圣贤的著作,包括一些论述阴阳五行和历代的著名国策论文,背了几万字的文章没有遗漏一个字。 其惊人的记忆力让景帝深感诧异。
立为太子
由于景帝的薄皇后没有儿子,因此太子只能从景帝其他后妃所生的14个庶子中选择。武帝4岁时,被封为胶东王,庶子中最年长的刘荣被封为太子。由于刘荣的母亲栗姬心胸狭窄、善妒,逐渐为景帝所不喜。不久,刘荣被废。
然而,景帝的弟弟梁王在宠爱其的母亲窦太后的支持下,也开始谋求储位。在窦太后被众大臣说服取消这个想法后,梁王派遣杀手杀死了十几位大臣。看在窦太后的面子上,景帝只给了将梁王赶回封地、不得随意出入京城的处分。梁王不久郁郁而终。
在刘荣、梁王这些障碍消除后,王夫人被立为皇后,刘彘被立为太子。景帝因见他聪明透彻超过凡人,就给他改名叫刘彻。“彻”字表示充满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
刘彻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奋学习。他学习的范围很广,包括骑马、射箭、儒学与文学,也因此更得到景帝的喜爱。其老师卫绾对其影响很大。
刘彻14岁时,廷尉请景帝审批一件杀人案。杀人者叫防年,被杀的是其继母。因为继母杀了防年的生父,所以防年杀了继母。廷尉拟判防年大逆罪,但景帝觉得有些不妥,就询问刘彻的看法。刘彻如此分析道:“通常说继母如同生母,这说明继母与生母不同。只是父亲娶她为妻,地位才如同生母罢了。现在防年的继母既然杀了其生父,他与继母也就情断义绝,不再存在母子关系。应当按一般的杀人罪判处,不应判大逆罪。”景帝采纳了这一意见,按一般杀人者判处防年弃市。大臣们也都认为刘彻的分析很恰当。景帝从此更加器重刘彻。
《汉武故事》中说武帝“少而聪有智术。与宫人、诸兄弟戏,善征其意而应之,大小皆得欢心”。
承继皇位
公元前140年,景帝驾崩,享年48岁。同日,16岁的刘彻正式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武帝。从此,汉家王朝拉开了走向强盛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