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致虚守静:认识“无为”

老子修养“无为”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其中“慈”是基础,是人的秉性,所以,老子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俭”与“不敢为天下先”则是“慈”的升华,三者共振,集中体现着人的最高道德修养和最佳行为效果。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把“为君之道”概括为“必须先存百姓”,认为“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体现出唐太宗的“慈”;他关心百姓疾苦,不但自己“去奢省费”,而且“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体现了唐太宗的“俭”;他常说“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是以不多言”,亦体现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不敢为天下先”的谨慎作风,从而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贞观之治”的辉煌。

爱民治国: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不但提倡行事“无为”,还把“无为”提高到治国爱民的高度,发出了“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的呼告。所谓爱民“无为”,即要求统治者“无常心”,抛弃主观成见,以百姓之心为心,顺势而为以满足百姓的发展要求。所谓治国“无为”,即“治大国若烹小鲜”,把“治大国”这样的头等大事与寻常百姓家中“烹小鲜”的小事联系起来,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既要关心爱护百姓,又不能无端干扰损害百姓。

唐玄宗读了这段文字后颇有心得,在一旁批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矣。”就是要求人们在工作中把握“小鲜”的属性,循“烹小鲜”的规律,既不要频繁翻动,亦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小心谨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千百年来,老子“无为”思想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和启迪,绝不是有些人机械理解的“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而是要求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要违背事物的自然秉性和发展变化规律。它既是对努力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提倡和鼓励,更是对不顾客观实情,主观妄动或轻举盲动的斥责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