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禅者,有少林寺的拳法,道家丹道派的运动方法,尤其繁多,后来则演为太极拳。实际上,东方人的各种运动方法,大多与坐禅者有连带关系,并且是为了坐禅的需要而有运动的方法,甚至运 动的方法最初也是由禅者于修行之际,身体自然发生规律的柔软的运动动作而来,正像后世中国医术中的针灸原理所依的身体的经脉和穴道部位,最初也是从静坐运 气之中发现的一样,现在许多人,将运动的拳法及针炙,与修行禅定分了家,这是不对的。
身体缺少运动,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是使生理机能,由紧张以后的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方法,讲 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绝非后来演变为技击的拳术可比;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
运动方法,做的时候,都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度,乃至仅能容身坐下及起立的一小块空间,就够了,而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练习。但是为了学习的进度,我把它们分作几个阶段: 一、初级:也就是开始修习坐禅方法的同时,便教学生练习。
1、头部运动——此在坐下之后,打坐以前使用。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作头部运动的四个方式
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
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
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
④头顺着时针方向,前、右、仰、左转,再逆着时针方向,前、左、仰、右转。
每式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作三到七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2、全身按摩——在打坐以后,站起之前,搓热两掌,先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依次用双掌按摩面部、额部、后颈、双肩、两臂、乃至手背、胸部、 腹部、背部、腰部,再下至右面的大腿、膝盖、小腿,左面的大腿、膝盖、小腿。此一自我按摩的运动法,能使因初学坐禅而感到的疲劳,完全消除,身心感到柔和 温暖与舒畅。唯其在按摩时,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掌心或指头
3、瑜伽柔软运动(此略)
4、走的方法——坐禅久了,腿子感到不习惯时,不妨用走的方法来调摄身心。
①快走,中国禅堂称为跑香,顺着时针方向,在禅堂内,左臂甩、右臂摆,老弱者走内圈,健壮者走外圈,越来越快,此时修行者的心中,除了走得更快的感受之外,不应有任何念头。
②慢走,佛教的名词称为经行,我教的是极慢经行,注意力集中在前脚掌心,右手轻握拳,左手轻抱右拳,提举于腹前,离肌肤一指节,如果要会用心的话,快走慢走,都能使你失心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