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0日,中央银行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后来又对利息征收所得税,以图推动个人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但这些政策措施从整体上来说收效甚微。这说明,以降利率、涨物价等手段赶储蓄出笼的扩大内需的政策脉络是有问题的。而总结这个教训对于形成新的扩大内需的思路是有现实意义的。
现实意义之一,就是慎待目前居民在银行中的储蓄。现有的储蓄,对于逐步老龄化的人口,无论是在保障老年生活的意义上还是在医疗的意义上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味强调将这些钱赶出来,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内需满足之后再扩大
《第一财经日报》:那我国目前的内需不足是什么样的情况?
孙立平:“内需不足”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甚至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不能将这个问题简单地理解为人们有钱但不花钱的问题。
可以用“四个并存”来概括我国目前内需不足的特征:经济快速增长与物价低迷并存;物价低迷与生活负担沉重并存;生活负担沉重与高储蓄率并存;高储蓄率与高负债并存。这“四个并存”现象,对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启动内需政策是有重要意义的。这说明,对于内需问题,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解决,需要形成新思路。
新一轮启动内需政策应当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战略构的角度来考虑扩大内需的问题,明确在满足内需的基础上扩大内需,明确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双重目标。
满足内需,第一位是如何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包括贫困群体的需求。靠他们自己来增加消费是不现实的,这个费用相当一部分要由政府来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障和必要的福利。更关键的是增加其当期收入。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和收入。
将满足内需作为扩大内需的前提,在政策的层面上还需要防止用通货膨胀的方式扩大内需,放弃原来那种“掏腰包式”的扩大内需方式,转而实行一种以“富民政策推动内需扩大”的模式。调整利益关系和富民政策
《第一财经日报》:既然过去赶储蓄出笼式的刺激内需的方式存在种种问题,那么有什么措施可以对内需的扩大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孙立平:扩大内需的根本在富民,而不是在于鼓励人们花钱消费。具体说来,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的速度;培育社会消费的主体中产阶层,使其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这方面的开支本身就可以创造需求,同时也会通过强化居民对于未来的稳定预期而促进居民的消费;解决劳动报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