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七帝八陵的风水之谜

976年,即开宝九年,赵匡胤“西幸,还其庐驻跸,以鞭指其苍曰:‘朕忆昔得一石马,儿为戏,群儿屡窃之,朕埋于此,不知在否?’掘之果得。拜安陵奠哭为别曰:‘此生不得再朝于此也。’即更衣,取弧矢登阙台,望西北鸣弦发矢,以矢委处,谓之左右曰:‘即此乃朕之皇堂也。以向得石马埋于下。’又曰:‘朕自为陵名永昌。’是岁果晏驾。”

僧人文莹的这段记述,形象地告诉人们赵匡胤选择这个“风水宝地”之不易,同时也看出这位皇帝重视陵寝建设的程度,同时也说明宋陵最后定在巩县是多么的不易,而且还说明宋陵的选择方法有别于其他历代的独特之处。

尽管宋陵依规模而论,与秦、汉、唐诸陵有一定的差距,但其随陵设施、布局等,有着自己独特的制度和规律。七帝八陵,分布在相距不足10公里的范围内,而且,帝陵周围陪葬着21位皇后陵,140多座皇族子孙墓,还有功勋卓著的将领和文臣的7座墓,以及各帝宗室200多座,形成了一个大而密集并各成体系的陵区,而陵区内每座皇陵都有一个完整的陵园,陵园分为上宫和下宫。远离京都下葬,送葬耗费颇大。赵匡胤下葬时仅护驾的就有3500多人,宋太宗赵光义下葬时,护驾人员增至9400多人,而到了宋仁宗赵祯时,护驾人员多达46万多人,其耗费之大历中罕见。

巩县北宋陵寝,继这座规模庞大的陵寝建筑之后,南宋、明、清等朝代,都继承了这一陵区集中设置的制度和传统。

靠阴谋诡计起家的赵匡胤怕皇权有朝一日同样被臣属以阴谋篡夺,便玩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阴谋,设计解雇了一批大权在握的将帅、文臣,使皇权集中起来归自己独享。这一招狠棋,无疑是赵皇帝的胜利,但也留下了无穷的后患难与共,其中之一是给深宫内的后妃们提供了参与朝政的便利。

当北宋的第三个皇帝真宗赵恒死后,他的刘皇后就垂帘听政,任命宰相丁谓和宦官雷允恭督建真宗陵寝。墓穴好不容易选定后,主管天象的官员判司天监邢中和去看了一番,回来后声称再往山坡上挪上100步,则有一万年不遇的人间罕见的“佳穴”,是真正的“风水宝地”。话传到了宦官雷允恭耳朵,雷允恭马上献媚,奏禀刘皇后和宰相丁谓。

刘皇后和丁谓信以为真,准许按邢中和的说法办理。数万名工匠被征来改挖墓穴。然而,地刚刚挖下去没有几尺深,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瞬间大水汇成水池,墓穴遂告泡汤。

地宫向外窜水是大吉利之事,刘皇后闻讯大怒,立即下令将雷允恭和邢中和抓来问罪。雷、邢二人被扣上了包藏祸心、擅自移动皇堂贻误工期的罪名,惨遭斩首。而权倾一时的宰相丁谓也因这场选陵风波被贬崖州,过上了瘴气浸身的流亡生活。也算是自作自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