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五行属性和节气
第一个是,在八字推算上,以农历正月(一月)的“立春”节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为新一年的开始。
过了“立春”节,即使在农历上仍是上一年的十二月,但在八字推算上要入下一年的正月生人推算。
例如:2006年阴历(农历)十二月十八日(庚午日)生人,因为在农历十二月十七日13时18分“立春”,所以在八字推算上便入2007年正月生人推算了。但出生日仍是庚午不变,年、月、日三柱干支就成了:丁亥年、壬寅月、庚午日,而不是丙戌年(2006年),辛丑月(十二月),庚午日了。
总之,记往以“立春”为分界点,不管其时是农历的十二月,或已经过了下一年的正月初一,凡末过立春的,一律仍当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生人推算;过了立春,皆当来年正月生人推算。
要注意的是:每个月的分界点是以当月的“节气”中第一个“节”为准,不是以此月的初一为准。例如:不管是农历二月,还是三月,只要交了“清明”节,就当三月生人推算。
十二个月的“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上述每个月前面第一个词句就是每月的“节令”,作为每月的分界点;第二个词句是“中气”。
十二个月各有其地支所属:
正月为 寅月 ,二月 为卯月, 三月 为辰月, 四月为 巳月,
五月为 午月, 六月为 未月, 七月 为申月,八月为 酉月,
九月为 戌月, 十月为 亥月, 十一月 为子月 ,十二月 为丑月 。
十二个地支阴阳五行属性是:
子为阳水, 丑为阴土,寅为阳木,卯为阴木,辰为阳土,巳为阴火,
午为阳火,未为阴土,申为阳金,酉为阴金,戌为阳土,亥为阴 水。
这些都是要熟记的,但日后运用得多了自然就能熟能生巧的。其中地支中的戌,与天干的戊,只差一点,初学时容易混淆,其实读法不一样,虽然同属土,但一个在天(干),一个在地(支),近代史上清未的“戊戌变法”,就发生在1890年的戊戌年,这样就容易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