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体现等级,皇帝为什么穿黄袍(4)


古代服饰体现等级,皇帝为什么穿黄袍(
4

杜甫在《戏作花卿歌》中讲段子璋在绵州自立梁王后被诛,云“绵州副使着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便用着柘黄袍指代其谋反之事。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著名的“黄袍加身”,也应是柘黄袍,如欧阳玄《陈抟睡图》中所说的:“ 陈桥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

几百年来,赭(柘)黄作为帝王服的概念逐渐根深蒂固,其色相也渐渐扩大,不仅赭黄,整个黄色的地位都在逐渐转变和升级。明代建国后,直接定皇帝常服为“袍黄色”,皇太子以下常服“袍赤色”。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下诏“士庶服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洪武三年又“诏中书省申禁官民器服不得用黄色为饰”,开始全面禁黄。

而后禁黄的范围延伸至“柳黄、明黄、姜黄”。但尽管如此,赭黄依然还是帝王常用的专属袍色。留存至今的明代帝王肖像中,尤其是中后期,帝王的确大多均身着各种赭黄、赤黄色袍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柘木条中提及“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可见在当时的一般观念中,还把柘木染出的黄赤色视为天子服色。天启五年,魏忠贤曾陷害宁安大长公主之子“新作赭黄五爪龙袍”,致其被按盗用御物例处以大辟。

《西游记》里有一段“鬼王献黄袍”的情节,独角鬼王来拜见孙悟空,奉承道:“今见大王授了天箓,得意荣归,特献赭黄袍一件,与大王称庆。”孙悟空穿了赭黄袍,也自封起“齐天大圣”与天庭抗衡了。

直到清代,帝后朝服颜色才明确调整为明亮度最高的“明黄”,皇子及贵妃、妃用略偏赤黄的“金黄”,非特赐禁臣庶使用。因为清代距离我们最近,所以现在中国人一般概念中的帝王之色,就是这种“明黄”,但大家可能很难想像,这种在后世象征皇权的最高色彩,在最初却只是庶人的普通服色而已。

另外有意思的是,模仿唐制的日本,至今还把赭黄色当做天皇的专属色彩,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唐代皇帝黄袍具体色相的旁证。

平安初弘仁九年(818年),即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嵯峨天皇颁布新诏,“仪式衣服皆依唐法”。弘仁十一年(820年),以刚刚归国的遣唐使菅原清公带回的唐制作为范本,颁布了改定天皇服饰的诏书,制定天皇元正受朝用衮冕,大小诸会用“黄栌染衣”(《日本纪略》)。

其衣色即为黄栌和苏木染出的赭黄色,可见当时唐朝皇帝的常服色当与此相去不远,这在日本也成为天皇之外的绝对禁色。直到明治天皇即位时,废除衮冕,将“黄栌染御袍”升级为即位礼服束带装束,便成为现代日本天皇最隆重的礼服了。

补充说明:

有不少朋友提到唐代土德的问题,很多人包括以前的大多研究里,往往喜欢把黄袍以五行五色朝代德运尚色理论解释,认为唐代为土德,所以皇帝黄袍。实际上德运尚色不能简单理解为朝代帝王崇尚的服饰颜色,五行尚色是战国以后的理论,并且成为后世改朝换代的正统性政治理论工具,主要是象征概念,最多只体现在少数时期的部分祭祀牺牲旗帜和部分礼仪服饰上,运用情况复杂,并几乎没有触及现实服饰。

帝王朝祭礼服系统悠久庞大,制定时多损益历代制度,并不是一朝一种颜色这么简单。

而礼仪之外常服袍的颜色,和五德尚色就更没有多少联系了,皇帝的圆领黄袍本身出现在隋代,隋为火德尚赤,隋文帝即位后的诏书即称:“五德相生,总以言之,并宜火色。

在祀与戎,其尚恒异。今之戎服,皆可尚黄。” 明确提到戎服(也就是常服的前身)颜色之“尚”和朝代祭祀尚色并不是一个概念,甚至要刻意区分之,避免混淆。

唐代理论上的确是土德尚黄,但是唐代帝王服饰制度中十三种冠服没有一件是黄色的,甚至历代勋黄赤变动的冕服裳在唐代还是赤色的。而当时的皇帝“黄”袍如前述也并非五行五正色中所说的“黄”,严格来说还是间色中的赭黄色,只是继承隋代的日常服饰习惯而已,实在不宜将其与朝代德运附会,正色中的“黄”反而只是流外官和庶人的服色。后世明代火德,清代水德,依然把黄当做皇帝服色,用尚色说来解释就更不通了。

补充之二:  

所谓黄帝穿黄袍,其实是“玄衣黄裳”,指的是先秦即已发端,到东汉魏晋重新继承延续的帝王“冕服”制度中的黄色下裙,天玄地黄,玄衣象征上天,黄裳象征大地。这套制度作为帝王最高最隆重的祭礼服,被一直沿用到明代,其衣色始终是玄色,但下裳之色,到底是黄,还是纁(另一种黄赤色),还是赤,作为重要的国家礼仪制度,历代争论不休,甚至一朝之中也反覆调整过多次。这是和胡式常便服完全独立的另一个汉式礼仪祭服的事儿,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