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精准预测到明朝迁都北京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

洪武六年(1373),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

洪武八年(1375),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享年65岁。在明初的官场中,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派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曾一度占上风,但最终却刘基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

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虽然《明史·刘基传》看不到刘基在风水方面的记载,但是民间却流传着许多刘基的风水故事。当然正史是不大可能在这样一个重要政治家的传记里,去记载精通风水之类的尴尬事情。但是野史没有这么多忌讳,据明朝人写的《英烈传》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是刘伯温相的地。

当时刘基在正殿基址中,设柱子立在水中,朱元璋嫌太逼狭,将柱子移到后边,刘基依此断言:“如此亦好,但后来不免有迁都之举!”后来明成祖朱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