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段祺瑞,叫后人怎么去评说
昆云山房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 安徽合肥人。段祺瑞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清廷的一品大员,民国时候当过陆军总长、内阁总理、临时执政,与冯国璋、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三杰”。近代史 上的段祺瑞,是一个被脸谱化的人物,在许多人的眼里,与二十世纪的其他“国家领导人”相比,段祺瑞不仅仅是负面人物,而且是一个“平庸”的领导人。然而当 历史的迷雾逐渐散去,人们才发现,段祺瑞的“平庸”正显示着他不平凡的人格。
在 厚黑学痞子文化占据主动地位的社会氛围和历史文化氛围中,段祺瑞注定是一个“平庸”的人物。首先,他虽然有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和抵制袁世凯称 帝三件功劳,具有三造共和的伟绩,但是不会自我吹嘘,不去找文人墨客为自己大造舆论涂脂抹粉,高唱颂歌,让每个人都时刻铭记自己的伟大光荣正确,以至于几 乎没有人知道段祺瑞还做过这么多的好事。
其次,段祺瑞虽然手握重兵,却并不迷信武力,无论是上 书清廷,要求建立共和制,避免国内的南北战争,还是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他站在老上司的反对立场上,不畏强权,从辞职、不合作到暗中抵制,直到逼 迫袁世凯退位,都不是依靠枪杆子去解决问题,而是以理性理智的非暴力方式解决冲突。这和国人眼中的伟大人物显然是不搭界的,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秦皇汉 武开始,哪一个不是阴阳两面、不择手段、迷信暴力、杀人如麻。他们的伟大是用累累白骨堆成的,而段祺瑞竟然不去以暴力铸造自己的伟大,这就注定了他无缘伟 大人物而只能是一位平庸的人物。
第 三,段祺瑞达到权力的顶峰,竟然不去充分利用权力为自己的妻妾们谋取个什么旗手国母之类,也不为自己的后代考虑,连自己的后代最可靠这个基本的常识都不 懂。他的亲属当中没有一个依靠他而谋得一个差使。胞弟段启甫找上门,他只是说:“你不适合做官,还是给你一笔钱,回家做个买卖吧。”唯一例外沾光的是一个 远方侄子,安排了一个军校勤杂工,不久军校负责人为巴结段祺瑞,让段祺瑞的侄子当了军需采办,后来段祺瑞到军校视察,发现他的侄子利用职权克扣学员伙食 费,他立即赏侄子100军棍,执行人手下留情,才留下侄子的一条小命,但从此落下终身残疾,而且段祺瑞为惩罚自己任用私人,不听别人劝阻,走进禁闭室,不 吃不喝两天。段祺瑞不知道给自己修几所行宫好好享受,一生不治产业,没有自己的房产。
段祺瑞不知道利用权力,组织一个秘书班子,找几个文人学士,创造一套理论,写个诗词散文小说之类,让自己即可以名垂千史,也可以利用权力出版发行,赚取稿费。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如此行径,怎么能够成为伟人?
第四,段祺瑞动辄罪己,这实在不是一个伟大人物所应该具备的品质。伟大人物都是从不罪己,永远正确的,功劳那是自己的,错误那是别人的。就说三*一八事件吧,从 现在解密的史料看,苏联既定的东方外交政策,就是要外蒙独立,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亲苏的中央政府,无论是促进南方的国共合作,还是支持北方的冯玉祥起事,大 多是为了抵制段祺瑞与张作霖的强大。1925年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国民政府代表鲍罗廷说服了驻扎在北京一带的冯玉祥的“国民军”,鼓动其发动 “革命”,并向其提供大量武-器。
1926年,国民军以与奉军作战为由,在大沽口设水雷封锁了水道。曾经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八个国家的驻华公使们 于1926年3月10日共同向中国政府及内战各方提出“最急切之抗议”。并要求“3月18日正午止”解除对大沽口水道封锁的最后通牒。列强的最后通牒极大 地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苏联人趁机通过中国的革命党人在北京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支持国民军、反对“亲日”的段政府的政治攻势。其实,段的执政府并没接 受列强们的通牒,相反,他还指令内阁成员们于外交部接到八国通牒的当晚(3月16日)在其宅内紧急磋商,并于午夜派员至东交民巷复文外交使团,称通牒内容 “本政府视为超载《辛丑条约》之范围,不能认为适当”。显然,段祺瑞已经拒绝了八国通牒。但是,革命党的北方领袖们并不想停止步伐,他们于3月18日上 午,在天安门组织了有数万学生与市民参加的集-会,会后,满怀爱国义愤的游行大军涌到执政府门前。正在里面开例会的总理及总长们全体没了主意,便匆匆散 会,只留下一个秘书长应付。在大门外越来越激烈的对峙中,悲剧发生了。
在苏联人心怀叵测的导演下,中国学生市民的鲜血染红了那一个春天。次月,由苏联支持 的冯玉祥把“日本代理人”段祺瑞赶下了台。据说,在得知卫队开枪打死学生之后,段祺瑞顿足长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 起。对各个学校举行的各种悼念活动,以及全市的“国民追悼大会”和各种报刊的广泛而详尽的报导,段祺瑞执政府也没有加以阻拦。在国会通过屠杀学生的“首犯 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之后,他处罚了凶手,又按照国会要求颁布了对死难者家属的“抚恤令”。
对于国务院要求“阁员总辞职”,他照办执行。苏联人的阴谋终 于得逞,而根本没有命令开枪的段祺瑞却自己为此负责辞职,灰头土脸地离开政治舞台。为了表示真诚的忏悔,段祺瑞从此素食终生。此后退居天津,成为虔诚的佛 教徒,自号正道居士,每日吃斋、诵经、看书、下棋。
第五,段祺瑞一生身背亲日派的骂名,但是他既不去认贼作父称日本天皇为自己的“父亲”,也在日本人请他出山组织亲日政权的时候坚决拒绝。据载,1935年的 一天,王揖唐给段祺瑞发了一封非常古怪的电报,全文为:“玉裁诗集,已预约五部,余诗接洽,再待奉告。王赓。”这封在局外人看了如坠五里雾中的电报,段祺 瑞一看却是心知肚明。原来,王揖唐初名志洋,后改名王赓。“玉裁”原指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但此处则隐喻段祺瑞。
“五部”是指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段 祺瑞看出日寇仍要他出山,心想现在毕竟在上海,日寇也奈何他不得,但如若含糊其辞,恐日后蒋介石晓得了必生疑心。于是断然拒绝了王揖唐的邀约,并复一封电 报如下:“专电转陈。玉公谓:股东决不同,不约其他方面,切勿接洽。即已预约者,请作罢。”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王揖唐和段祺瑞的电报往来,尽管都用了暗语,但不知何故竟被一些嗅觉灵敏的记者获悉了。不少记者索性跑到段公馆探问究竟。
段祺瑞感到 这是向国人表明自己心迹的大好时机,就干脆请《立报》记者把往来的电文公布于众。人们这才明白,原来段祺瑞拒绝和侵略者合作,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 和段祺瑞相比,那些为了利益认贼作父出卖国家利益的政客们应该感到汗颜。如此“平庸”的段祺瑞,叫后人怎么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