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友不如己者,人生有太多的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


无友不如己者,人生有太多的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

讲到朋友,婆婆与妈妈认为《论语.学而篇》里有一句话值得女儿们铭记在心:无友不如己者。

这段话的前后文很短也很容易明白,可是如果断章取义只看“无友不如己者”这一句就很容易引人误解。必须贯通前后文才可以明白孔子的意思是要以道德品行为择友的标准,不能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为友。

“无友不如己者”绝对不是在家庭背景、事业或金钱上互相比较,看上不看下。如以名利心来做为交友的标准,世上的人不是比你高就是比你低,那就会陷于一种无尽的回圈里,哪一个人也交不到朋友。

为什么要拒绝道德品行不好的朋友?即使他(她)平时很风趣、很讨喜,但在朋友之间互相影响潜移默化之下,女儿们的道德品行标准也会越趋模糊,直到是非分不清。如此则容易招惹是非与伤害,这是闺阁女儿们的大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孔子还曾用三个标准来区分益友与损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这个标准还真是放诸四海皆准,历经百世而不变。

遇到正直、宽厚、多闻的朋友要多与之交往,反之,虽然在道德品行上看不出来什么大缺点,却喜欢护短、说些奉承话或似是而非的歪理的,一样不该与之往来。

可是正面与反面的标准虽然已经摆在那里,女儿们可以用积极进取的精神去结交一生的朋友,却没有人教导女儿们如何拒绝不好的朋友。

关于该如何拒绝,子夏与子张曾经有过一场间接的论战。话说子夏的门生去请教子张关于交朋友的问题,子张反问他:“你的老师子夏怎么说?”答之:“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绝。”

子张反对子夏的说法:“这跟我所学的不同啊!如果你是一个君子就该尊贤而容众,哪里需要拒绝别人?如果你不是正人君子,别人就会先拒绝你了,哪轮得到你来拒绝别人呢?”

子张说的没有错,以正面思维来结交道德高尚的朋友,首先必须自己是个道德高尚的人。说起来似乎云里雾里,可是每个人对于道德尺度高低其实心里完全有数,就像闻到香气与臭味立刻可以辨别一样,另一个人究竟是否“非我族类”,因为物以类聚的道理,其实一嗅便知。子夏说的也没错,好的朋友要主动去结交,不好的朋友就拒绝与其往来。简单明了。

拒绝的艺术

不过,上面的论战或许很有趣,可是对女儿们拒绝不好的朋友,可能起不了太大的指导作用。因为心里知道自己应该拒绝是一回事,真的坚定地拒绝却是另外一回事。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又要不伤到对方,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