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时代承上启下,悠悠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时代承上启下,悠悠五千年文明史

中华的灿烂文明可追溯至距今约五千年前,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上,黄帝时代承上启下,中华民族走入文化的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居“五帝”之首,以土德为王,因此称“黄帝”。黄帝,本姓公孙,因其在姬水长大成人,故又姓姬;黄帝降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轩辕黄帝。在首领神农氏炎帝衰败后期,黄帝以德政归服天下,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三战炎帝于阪泉,结束了远古部落战争。而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自称为“黄帝后裔”,也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平定天下后,实施德政,划州分野,制定礼乐,立百官,制典章,举贤能,封禅祭天,劝谕百姓。黄帝及下属创造了多种生活用具,始制衣冠、建造舟车,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黄帝让人推算历法,由此得知气候和节令,以便播种粮食;黄帝德化天下,他鼓励百姓勤苦耕作,教导百姓爱惜山林和土地,告诉他们收割与狩猎都要按照时令进行,让百姓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有所节制;黄帝又令仓颉造字,从此,华夏文明才依靠文字代代相传;黄帝还写下了巨著《黄帝内经》,用来治病救人。

在黄帝时代,文字、医学、算数、历法、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相传指南车就是黄帝发明的。因此后世认为中华文明奠基于黄帝时代。敬天祭祖由此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史称当时的人们“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盛世,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

黄帝晚年悟天命之理,访山问道,终得道。司马迁在《史记》上说黄帝获宝鼎与神策,形容黄帝是个修炼得道之人。相传他得法悟道后,治理国事的同时还炼丹求鼎、静心修炼。西元前2598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祭天的大鼎。当铸成那一瞬间,天忽然开了,降下一条黄龙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近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圆满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来的太迟,只能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脱落,他们也掉下来了。这时候,万民百姓亲眼仰望了这神圣壮观的一幕!那些没跟上的臣子与百姓,感恩怀念之余,把黄帝遗留下来的衣服,埋葬在桥山山下,即是今天陕西黄陵县黄帝衣冠冢的由来。

黄帝,享年一百一十八岁,他一生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不仅系统地奠定人类生存所需的文明,也开始丰富和规范人的思想,承接着传统文化与人本文化的交接。圆满回归。“天人合一”代表了我们祖先的宇宙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正统文化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