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中华者必知孔子,中国传统文化


知中华者必知孔子,
中国传统文化

春秋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这三家的鼻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出生年月前后相差不超过二十年。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五年之后,即公元前5664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又过了十五年,即公元前551827,孔子出生在山东曲埠。中华文明也因了这三位圣人的降世,而奕奕生辉。

孔子•儒家•中国传统文化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他名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家里很穷,社会地位也很低。他长大后,做过小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但是他的主张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在六十三岁的时候,孔子回到了鲁国。鲁国最终也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来做官了。

此后,孔子潜心于授徒讲学,编撰典籍,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这迟暮的九年里最终形成了。最为著名的是: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礼》、《易》、《春秋》的编修。除《乐》后来遗失外,其它经书一直是后世王朝学校里的基本教材。

孔子还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事迹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的传统,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吴、楚之国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周天子巡狩来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原则,来褒贬当时的各种事件,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就学的弟子大约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他的弟子和鲁国其他人,相继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而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都定时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们也在这时来到这里讲习礼仪,举行饮酒礼,以及比射等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