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精品传颂千古 高风亮节光照后人


诗赋精品传颂千古
高风亮节光照后人

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更是喜欢“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真正的清静无为,使其心灵得到了高度的升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居然能准确地预知自己去世的时间,并且在去世的前一天就为自己写好了挽歌诗三首。如果不是一个修行得道者,是不可能有这种预测功能的。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中的精品和极品。他的不朽诗篇和高尚的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当李白高唱胸臆“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的时候、当白居易怅然吟诵“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的时候、当朱熹挥毫写下“认得渊明千古意,南山经雨更苍然”的时候、当乾隆抚琴轻叹“不独学彭泽,自取琴中情”的时候、当龚自珍衷心感怀“莫言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的时候,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其实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敬慕。

苏东坡在评价陶诗时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惧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孔子曾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陶渊明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终于决定辞官归园田居。他躬耕自资,安贫乐道。出仕之后的陶渊明虽未能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却真实地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他的隐居生活虽然清苦,却也恬淡自得。饮酒赋诗,抚琴读书,成为后世文人隐士的楷模。最终,陶渊明在“心宁形释,与万化冥合”中寻到了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了悟了人生的真谛──返本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