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仁义治国的帝皇(6)


贞观,仁义治国的帝皇(
6

唐太宗由于亲眼目睹了隋二世灭亡的历史教训,亲身感受到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推翻隋王朝的伟大力量。所以即位以后,能认识到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使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住自己统治的道理,坚持推行利民政策。从贞观元年到三年,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蝗灾,农民甚至出现了卖儿卖女的情况。唐太宗极为重视救灾工作,命令开仓赈济,取出国库中的金银珍宝,替那些卖儿卖女的父母赎回子女。

在旱灾蝗灾最严重的贞观二年(公元628),他下诏大赦天下说:“请将灾祸移到我一人身上,保护全国百姓。”据说,他还在御苑中吞食了蝗虫数只,说:“百姓以谷为生,而你将它们吃光,我宁愿让你吃我肺肠,保留下谷物。”这些做法,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贞观四年(公元630),全国大丰收;到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几乎连年丰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唐太宗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让自己的儿孙继续治理好国家,长保江山社稷,晚年将自己一生学习贤圣明主的治国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亲笔写成的《帝范》十二篇(“君体”、“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交给太子李治。并叮嘱说,这十二个方面,是帝王治国安民的纲领。国家是平安还是危乱,是兴盛还是衰败,治理的道理都在其中了。有人说,难的不是明白这些道理,而是不易实行;难的不是一时能够实行,而是能否坚持始终。

所以说,暴虐荒乱的帝王,原本不是只懂得作恶,而是不能坚持把善行做到底;圣明贤哲的君主,也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但他们能始终行善背恶。确实是大道幽远而难以遵守,歪门邪道近在眼前极具诱惑、极易践行。

唐太宗李世民谆谆告诫太子李治说:人得到的福、祸,并非天命所定,正如《易经》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如果能够在祸福面前幡然醒悟,痛悔过去的错误,虽然类似亡羊补牢,但这也是明智的做法。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来做事就会更加谨慎小心,不至招来灾祸了。

你应该选择那些圣贤的君主为学习榜样,不要学习我,因为我的作为确实不足为榜样,有许多错误的做法。从最好的学起,结果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水平;从中等的学起,结果只能获得下等的水平。自己没有上等的治国水平,怎么可以成为百姓的榜样、让百姓心服口服呢?我从即位为君以来,有许多做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