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初,火苗闪烁的油灯下,风雷激荡,他在萍乡安源张家湾组织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秋收起义事宜,正式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制作了绣有镰刀斧头标志的军旗,成为大革命失败后我党自己建立的第一支革命队伍。
起义前夜,火苗闪烁的油灯下,面对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毛泽东挥笔兴奋写就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一段血与火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当年在革命浪漫主义的诗人笔下,演绎得那样气势磅礴与荡气回肠。
起义受挫,火苗闪烁的油灯下,乌云压境,毛泽东禁不住思绪翻滚。突然一阵秋风吹进来,灯花左右扑闪,似乎随时可将灯火吹灭,间或油灯还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更是令人心烦意乱。马上就要开会决定讨论部队下步行动方案了,部队应开向哪里,如何统一大家的思想呢?
火苗扑闪,秋风醒脑,伟人心中忽然有了影响中国革命道路的非凡决策:长沙不能再打了,部队退向敌人薄弱的湘赣山区,保存和积蓄革命实力。
秋雨越下越大,扑闪的油灯下,前敌委员会的代表聚集在学校文昌阁后面的教室里,围绕起义10天来的战斗情况,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在讨论下一步“全军进军的方向”这一中心议题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师长余洒度与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意见完全不一致。他的发言尖锐且带有火药味,认为部队应继续攻打长沙,这是中央和省委的决定,应坚决执行,更不能当逃兵。
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夜幕,毛泽东站起来发言了,他分析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后认为,再攻打反动力量强大的省城长沙,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他力主实施战略退却,退到湘鄂赣3省边境去,坚持农村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天明时分,万流归宗,前委书记毛泽东的主张终于得到了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等大多数前委委员的支持,会议通过了“以保存实力,应退萍乡”的决议,中国革命由此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发展道路,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油灯微弱的红色火焰,避免了随时可能被扑灭的命运!
次日清晨,雨过天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1500多名秋收起义部队官兵在学校操场上召开会师大会。余洒度首先讲话,情绪低落,气氛低沉。
“欢迎毛委员给我们讲话!”队伍中有人情不自禁地喊起来。
这时,毛泽东从里仁学校侧门走了出来,只见他身材魁梧高大,留着长长的头发,上穿刚过膝的蓝布半大褂子,蓝色的粗布裤子,脚着草鞋,打着绑腿,一付地道的江南农民打扮。他向前跨了几步,站到队伍前,以坚定的目光扫视一下部队,开始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他精辟而生动地阐明了暂不去打长沙、打大城市,而是到农村去,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找落脚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理。还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我们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砸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