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哲理故事,来自一位教授和学生的对话,大致是这么说的:
教授问学生:“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学生答:“当然砍那棵粗的。”
教授:“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会砍哪一棵?”
学生:“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教授:“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是七歪八扭的呢?”
学生:“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教授:“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学生:“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教授:“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学生:“那就砍杨树。同样没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教授:“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好,就此打住。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做事的最初动机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就去盲目地做,此时必定陷入纠结的境地中。
人生也如此,每个人带着一把斧子上山,难免会因为各类树木众多而产生迷乱,但最终能有所收获的人,往往就是那些虽迷却不乱,心无旁骛,动机明确之人。
惊而不乱,是一种淡定
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语言、历史、佛教、文化等领略无不涉猎,造诣颇深。可取得这些成就的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比如文革期间,对于季老这样的文化大咖,难以幸免于难,从被批斗到审讯,再到劳动改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压力下,他竟在“文革”期间完成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也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
文革,对于这些受迫害的人来说,本来就是一场打压,有人惊慌错乱,也有人惊而不乱,而最终取得成就的,往往是第二种人。
古人云:“苟逢辱而不惊,遇屈而不乱,几可任事矣。”
其大意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受到侮辱和委屈都不惊慌错乱,那他差不多就可以担当重任了。毕竟,不够淡定,又怎么面对过山车般的人生起伏?
每每谈到“人生”一词,总是有太多的感慨与情愫,这是人感性的一面;而悟透了痛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则是理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