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乃明清的达者



郑板桥乃明清的达者

郑板桥是清代的大书画家,虽然官不大,但是有正气,他写《道情十首》时30多岁,诗中表达即如此消极,“无非唤醒痴声,销除烦恼”,这和苏东坡相比是不同的。苏轼在吃了苦以后有所体会,他的达观和豁达用在苦路上,郑板桥是在没有进入仕途之前就打了预防针。再来看看: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
扁舟往来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
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把什么事不当一回事,实际上这就是预防针。有些事千万别当真,当了真,心就重,心一重就容易往下坠。当时他没有考科举,才30多岁就稍微流露出这种想法:看破一点,什么功名都是一场空,倒不如做个清闲的人,喝点酒,醉醺醺在山路上走。郑板桥认为人世间走一回,进去的时候两头驴,出来的时候还是两头驴。仕途风浪当中可以历练出来人生感悟,未进入之前更应该去了解世事给自己打的预防针。

一代有一代文学,一代有一代人生,一代有一代社会。我们研究古典文学和古典文化,绝不是出于某种恋古癖。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理解又有点机械。应该从前代中国人当中找寻我们对于价值的追求,这才是古典文学和古典文化在当代价值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