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五章:火地晋(卦)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晋卦象辞。明人道也。晋以离在坤上。如朝日东上。天之所以有明者。日之功也。地之所以有明者。日出之功也。若无日。天不自明。若日西下。地亦不能自明。明必以日出地上。天地万物皆依日出地上同明。同生成。是日之东出。乃天地生成之德所见。人生天地间。亦法则天地。以德致其光明。明己之德。使人物同明其德。天下同归于文明。亦如日之出。天下皆光明也。成此文明。必属之君子。为君子方能明明德于天下。故释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昭亦明也。昭明德即明明德。明德对立德言。人所共见共知共被者曰明德。至德不名。所谓不大声以色。民不得而称焉。则明德之至而达玄德也。然玄德不德。人无知之。必自显者始。故成德先昭明德。明德之极。则玄德矣。非有二也。如善与至善。诚与至诚。不过本末精粗之间耳。书曰克明峻德。亦昭德之意。昭有推崇敷达之义。不独显着已也。譬之一室。夜则暗矣。灯烛既燃。光明立至。人之明德。亦犹是也。人被其光。物被其泽。天地同康。民物咸乐。熙熙如花之春。攘攘如木之实。生之不见其勤。茂之不知其力。此皆德之所至。而必本于明德。谓明己之德。成人之德。着己之善。作人之则。如教化之行。人物莫不培植。如惠政之布。城野莫不安翕。神功潜运。帝力罔识。博厚配地。高明无息。悠久无疆。位育无极。莫非德之流行。而必发于君子之业。故文称君子。重在自昭。尽己之性。仁知同翘。成人成物。成己是标。立人达人。淑身是要。本于晋卦日出天晓。天下同明。光华乃照。天原无心。日亦自然。德之所布。生化着焉。人道所仿。推教是先。学业既成。言行惟贤。如风偃草。若水行船。因势利导。化被大千。斯德之昭。易教所宜。夫人与天地。称为三才。秉赋不异。道至德赅。如天地覆载。无物不纳。日月光照。无处不浃。既大且广。始孚至德。苟有违悖。何以成吾性。全吾生哉。故观晋之上进。则励其明德。观日之光明。则照其流泽。观于天地生成。则志乎位育之业。不外法则坤乾。效仿日月。推我之性及于万物。尽性之德。被于草木而已。此所谓顺以丽者。不为而为。不思而中。不虑而得。即诗所称予怀明德者也。大学首章所述。系本于此。学者识之。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晋初六爻辞也。晋初六即坤初爻。坤在离下。初与四应。四为阳爻。一刚一柔。一上一下。两相应协。以成其用。刚主升进。柔则留止。故有晋如摧如之象。用如字。明其有是象。非必有是事。晋进也。摧落也。一升一沉。仍不乖一刚一柔之道。坤善顺承。离原代乾。且自地上升。地不为之阻。且顺承其光明。以广其德用。故虽进而未即升于崇高。虽落而仍得出于太空。如日之始上。为地气所蒸笼。若隐若显。俗谓之浴日。实则日自上升。非忽坠落也。而自地面观之。则有一升一落之象。此所以用如字示其趣。虽有摧落之象。非日之本身。乃其光影。为气所拥托。气下则日升。气上则日落。如云破月来。似月之行也。故观天者。必察气之流动。测天者。必知物之烘蒸。执外景不足以窥星辰之行。泥外形不足以察日月之度。而星辰日月。自有其行度也。凭虚以来往。乘时以升降。既无参差之数。复非缥缈之行。以照大千。应时不爽。光垂四表。立方不移。为其不随物以浮沉。不为气所蔽障。虽晋摧之可拟。仍不失其直正之行。虽升降之若迷。仍不乖其光明之德。此爻辞称为贞吉也。盖初六地位卑下。德性柔弱。易受外物之牵。为其真相之蔽。如窥日于初出。或不免有突升突下之疑。而谓日行固如是。则诬天日也。诬罔何孚。故曰罔孚。不明日之行。而谬测其度。则将何孚哉。罔字既含诬罔之义。而赅无罔之辞。贞吉罔孚。一正一否。从正则吉。逐物则非。察其真则明。惑于伪则罔。晋之辞义。重在以人孚天。必先明天道之真。而无蔽于外障。必先晓日行之度。而无陷于邪观。此贞吉罔孚四字。意在勖其行以正大。辨以光明。诚而弗蒙。真而弗伪。以孚天道。以宏日德。则恢恢乎进而升。明且远矣。人道以贞为重。而行止以裕为先。裕犹豫也。宽而有备。大而能徐也。覩于目前之伪。而不随之自障。察于物外之真。而能取之有容。斯即裕之谓也。既裕矣。更何咎哉。初六以外物之蔽。虚伪之情。最易有咎。特以能贞。而孚且裕。乃获免耳。要而言之。不外自行于正。如日之升。不为云气所移。则外物无干于我。虚伪无伤于真。此初六本坤安贞之德。而克全其顺承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