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三章:天山遯(卦)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卦象辞。申彖辞之义。明人道之应乎天时。而定其行止也。天在山上。本乾艮之合。而异于大畜之天在山中。则以艮在下。本先天之象。失交互之用。非后天所宜。不艮于行。故名曰遯。以天道言。阳在阴上。升降背驰。阳虽多而失势。不得与阴争。乃成退避之象。此遯之称。由天时也。以人道言。阳正阴邪。阳善阴恶。阳秉于性。阴徇于情。阳为阴所排。而渐退。正如君子为小人所胜。而不可复留。是遯之称。以人事也。因天人之宜于遯。故君子顺时自退。避世自修。而不与小人竞逐于名利之场。纵横于是非之地。是以君子独善其道。无与世争。以孚时宜。既不与争。则唯求其勿溷。既不志用。则唯希夫自全。君子于此时。乃以远小人为先。而不着于形色。故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远者自离去之。非我斥人。我自遁也。恶指争讦攻诋。或以恶声。或以恶行。谓相诟谇。相触迕也。严者坚其畛域。明其壁垒。不与混同。不相随和。而自求清静。情甘退让。俾人不我污。则虽欲浼我。亦不可得。是言邪正分明。善恶区别。不少假借。而各行其是也。为本卦象。四阳在上。二阴在内。两不交混。各成一系。如泰与否。大小往来。明辨不差。升降进退。各随其类。即拔茅茹以其汇之喻也。然泰否三阴三阳。两者平均。界限甚明。其得失亦易判。遯则四阳二阴。阳众阴寡。而阴得势。阳难与争。唯连类自退。偕时自潜。故远小人。而不为抵斥之谋。严壁垒。而不作攻击之想。为阴正得时。小人方起。上且不能去之。天且不能违之。则自远以全吾身。即足保道育德。自严以明吾行。即足以安善存良。故不恶者知其无益。不以贾祸耳。自来邪正水火。善恶冰炭。施之以甚。报之更厉。摧彼未克。害己尤速。是不恶者。正求自全之道。而严者。正期自保之行。无非顺时体天。以立于不败之地。因势应变。以致其久亨之图。此彖辞有亨小利贞之占。而君子即以之行夫亨小利贞之道。而竟获其亨小利贞之福也。

且遯卦象。以艮在内。为全卦之本。艮者止也。传称为成终始。以其能全始全终也。乾主大始。艮全终始。今乾在外。不克大用。则唯顺艮之德。以止于下。而成其退藏之用。艮在先天为少男。在后天则为阴卦。以八卦方位言。艮先天居坤之右。而在后天乃移坎之左。恰与坤对。且本先天震位也。震为后天之首。主东方木德。艮为土。与坤同属中央。土在先天为生成之末。在后天反为五行之母。以一切皆生化于土。存托于地也。艮实主其全。故后天八卦。艮震相连。东北与东。地域接近。为其成用之相须也。以艮能代坤。司土政。则乾艮之合。犹先天之乾坤。而遯之象。乃有类于否。以时令言。遯为六月。否为七月。亦先后间耳。而其反复卦为大壮。则为乾震之合。震在乾上为大壮。于时为二月。恰与遯相对相应。一为夏令交秋之季。一为春风正盛之时。此二卦本一卦也。一反复而成二卦。如物之正反面耳。故大壮为盛。遯为衰。大壮为繁荣。遯为消歇。而遯以艮止。主全卦之用。大壮以震动随乾刚之行。上下既殊。行止以别。此遯卦象。实由艮之二阴。主其大用也。阴既为主。阳乃不得不退听其令。此遯之象辞。君子以远小人为志也。远者去之务远。避之务速。更无暇以论是非。辨曲直。则所谓不恶而严者。正时势之宜。恰如否之君子道消。而偕其同类以自退也。习易者宜合否卦辞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