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不容易战死?

还有一点主帅不容易死,因为他们不到万不得已不用上阵肉搏。和士兵一起冲阵的将官比起小卒也不容易死,因为:将官武艺精湛,兵甲精良,也就是说攻击力防御力都高。就算勇将习惯冲锋在前,冒的风险比小卒高,但是将官都有亲兵,或称牙兵,数量多寡视将官等级而定,亲兵是忠勇精悍的死士,待遇优厚,若将官战死,亲兵全队皆斩,还可能累及家人,所以在作战时,亲兵会贴身保护主将,充当肉盾,与小卒相比,主将就更不容易死了。

小说中总有夸张的成分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将军如张飞、赵云等等的象征意义和领头意义很重要,指挥作用则远小于前两者,起指挥作用的另有其人,如孔明、曹操等。有过人的本领才能做将军,武艺高超,一人能敌百人,所以不易死,他们可以带头杀人以提高士气,以展示高超武力的方式发挥个人魅力,感染己方士兵,震慑敌方士兵,是为榜样。

而通常情况下所指的将军是独自带军镇守一方或有权指挥一支军队的人,关键在下达命令起指挥作用。军人是受过有素训练的人,体能、技巧等都高于常人,每一个军人都是一份战力,多份战力组合在一起就是军队。

军人的有素训练不止体现在技能,更体现在服从命令上

其实军人的有素训练不止体现在技能、技巧等之上,最关键的是:服从命令。一个个体或小的团体难以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有指挥才能的人去引导这些个体,将军就是这个指挥者。将军一死就无人指挥,军人会无所适从,也难以发挥个体优势去改变整个战争局面,所以将军的命很重要。这也就是无论古代或现代,将军身边总会有“亲兵”、“护卫”一类军人来保护其性命不受威胁的原因。

古代战争中将军坐镇的位置多为“中军”,顾名思义是在军队中央,前后左右皆有其他军队,所以安全性最高,指令下达和传达也较为方便,这个常见于描述中国古代战争的资料,史书电影等等;现代战争将军坐镇的位置多为“后方”,其实就是没有战火威胁的地方,由于通讯技术的发达,命令很容易下达到前线,所以将军所处的位置多远都无关紧要了。而且热兵器时代更倚重武器而非人本身,没必要把“神枪将军”、“炸弹专家将军”放到前线去犯险。

记得电影《兄弟连》中有一幕:团长和将军站在“后方”指挥前方战斗,炮弹在前方战士身边爆炸,却怎么也炸不到在“后方”喊话的首长们,当时团长由于激动向前冲了几步,将军马上提醒他后退,因为再向前走就有可能挨炸了。是不是觉得挺悬,向前走几步就能挨炸而不动就没事?其实安全距离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前提是熟悉敌方大炮的有效攻击距离和所处的位置,就能找出既可以喊话下命令又不担心挨炸的位置,类似中国的“一箭之地”。将军常处于一个安全位置,所以不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