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谣 暗示了历史的兴衰祸福,
纵观中国历史,从有明确文字记载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不少预言以童谣、诗歌、石碑等形式流传。这些预言往往都是以类似于字谜或其它的形式让人领悟,而不直说。因此往往只有个别人能在事发之前了解预言的真实含义,而大部分人则只能等到事后才恍然大悟。
谶谣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左传》载僖公五年卜偃引晋献公时童谣,就是晋灭虢的谶谣;《史记‧周本纪》记周宣王时的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则是褒姒亡周的谶谣。
谶谣在历经先秦的起源、两汉的盛行、魏晋南北朝的持续流行、隋唐的萎缩后,到宋代的发展属于平流期。中国历代古籍都收集了关于当朝军事、政治或民间街头巷尾所流传的谶谣。这些谶谣揭示了某些朝代的兴亡更迭、历史人物的成败祸福,以及社会战乱、自然灾变的前兆或验证等。
谶谣大致有五种传播形式。一是童谣传播。人们普遍认为〝小儿口中吐真言〞,他们所传必不是杜撰,而是出自天意。二是僧道传播。本身具有神秘色彩的谶谣,经僧道之口更加重了神秘色彩。三是通过铭文石刻传播。用铭文,石刻显其谶示,且留存久远,更增加了神秘性。四是题壁传播。将谶谣题写在墙壁上,让过往的行人抄写传诵。五是典籍传播。
童谣传播
中国古人认为,神灵有时会藉助童谣或民谚,来向人间暗示未来的吉凶祸福,这种预言性质的童谣,在历代史籍中多有记载。例如,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李煜,人称李后主。
一日,他听见近侍来报,说都城金陵的街头有一群儿童传诵着一首莫名其妙的童谣:
索得娘来忘却家,后园桃李不生花。
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
据古代史书《南唐近事》所载,这首童谣所〝预言〞的事竟〝验若合符〞:
李后主娶了一位美妃周氏,接着又把她扶为皇后。自娶了周氏以后,李后主便与她形影不离,拥美饮酒,对花赋诗,完全把国事忘到九霄云外。这就是诗谣所〝预言〞的〝索得娘来忘却家〞,意思是取了周氏忘了国家。
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攻克金陵,俘虏了李后主,灭南唐,李氏从此绝统。这就是歌谣里所预言的〝后园桃李不生花,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后园桃李〞指李氏后代,〝不生花〞指绝统。〝猪儿狗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生肖,指戌年(狗)和亥年(猪),〝都死尽〞指这两年过完。公元975年正是乙亥(猪)年过完。〝猫儿患赤瘕〞,猫儿害眼病,看不到老鼠,指见不到鼠年(丙子年)。至此,童谣里所预言的事都应验了。
僧道传播
在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都有一些僧人和道士出来,传播着有关未来命运的谶谣预言。
《明史‧五行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他的嫡长孙继承皇位,建年号为建文。建文帝年少嗣位,锐意革新,监于藩王权势日大的局面,决心采取削藩措施。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为人枭雄有谋。朱元璋为了抵御蒙古入侵,便把他封到北平做燕王,节制北方诸军。当他发觉建文帝将对自己削藩时,便表面装疯,暗地厉兵秣马,准备叛乱。就在此时,一个疯道士出现在街头,他边跳边唱:〝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护卫百户倪谅告发燕王谋反的计划,建文帝当即下令北平诸军合围燕王府第。燕王诱杀了北平左布政使和都指挥使,攻占了北平城。建文四年六月,燕王军队攻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遂继位登基,当上了皇帝。
百姓想起疯道士唱的谶谣,明白〝莫逐燕〞的燕,指的就是燕王。〝高飞上帝畿〞,指的就是燕王将入据京城,登上帝位。
典籍传播
除了零星的书籍记载外,还有通过专门的谶谣著作来传播谶谣的。这就是流传于民间的那些长篇预言诗,如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诸葛亮的《马前课》、邵雍的《梅花诗》等。
铭文石刻传播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天上掉下一块大陨石,落在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石头上赫然写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认为这是人为刻上去的,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问,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焚毁了那块陨石。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出巡的途中,病死于巨鹿沙丘。随之秦二世被赵高指鹿为马篡权,紧接着陈胜、吴广等纷纷揭竿而起,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各诸侯王又都取回了原来的土地。事实应验了陨石上的预言。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铭文石刻传播谶谣的事情,除了上面叙述的秦始皇发现陨石上的字之外,在清朝末年也发生过类似事情,预示清朝的灭亡。大部份谶谣都发生在一个朝代非常动荡、将要出现重大变故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