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把学生当成容器和机器,没把他们当成“人”
不过,我们的教育价值也在发生改变,最初,是知识本位。把它形容为“容器”,学校塞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价值向能力本位转移。在老师看来,学生就是机器,要努力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
无论是容器还是机器,我们都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悯等等人的基本属性,都被忽视。
中国学校把“以人为本”的口号喊得最响,但是,“中国教育却最不以人为本”。
但是,是不是家长可以放弃学校教育?不时会读到这样报道,某家长在家庭私塾培养孩子,孩子也考上大学。刘长铭说,写这种报道的记者,根本不懂教育。
学校是个小社会,学生到学校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如果学校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那么,在目前的网络时代,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刘长铭认为,未来,教育的本位要从知识、能力向“价值体系”转变,这才是好的学校教育。那么,什么是教育价值体系,刘长铭以北京四中为例,认为,应该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项都有具体的要求,均以“省略号”来代替,但是,并没有最终结论——一直在补充。
价值体系不是课程
北京四中的这个教育价值体系并不是课程,刘长铭批评说,我们老是喜欢用纯技术的观点来解决教育——重视什么,就要开发什么课程,开发课程很容易,入脑入心难。
价值只有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一种完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列举了北京四中学生通过高考后到农村支教获得的领悟: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理想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才是完美结合,来说明价值是如何渗透到人的心灵中去。
老师是榜样
学校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要让老师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老师对工作充满了热情,那么,学生们未来有职业精神。这种影响不是靠老师说教,也不是校本教材就能解决,人的影响,是无法代替。
有一年,北京四中一位家长给老师写了封信,说孩子到了四中后有一件事情特别激动,即在分班测试结束时交卷子,当孩子把卷子递给老师的时候,老师说了一声“谢谢”。孩子回家后告诉父母:上学九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老师跟他说过“谢谢”……
刘长铭问老师:说“谢谢”是大事吗?但你平时说了吗?他因此和在场的学校打了个“赌”,他说,从现在起,号召老师向学生说“谢谢”,他们回答问题后,“请坐下”,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我敢打赌,只要坚持一两年,那么,无论基础多么差的学校,一定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