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21世纪: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


主宰
21世纪: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是个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世界,当我们想尽一切方法武装外在的自己时,却往往忽略了御敌最强大的武器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胸膛里,那就是自己的心,遵从内心,不悖良心,万物一体,天人一体,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致知。守仁格竹悟出了一番惊世大道

理字向心求,为善去恶是格物

读懂格物致知更懂王阳明

有人认为“无别”“无隔”,就是“格物”。当“物”还是个对象,还有所隔阂时,就没有真正的“格”。当你看到事物的最本质,跟它没有隔阂的时候,就是“格物”。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

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学说日本人早已学走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

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均从中受益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

立德 立功 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曾国藩评价王阳明

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那么

世人极度推崇的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01生而不凡天赋异禀

王守仁(14721031日—15291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据载守仁在出生的时候

母亲怀孕已超过了十个月

分娩之前奶奶梦见天神衣绯玉

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

爷爷遂为他取名为“云”

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瑞云楼”

守仁出生后5岁都不会说话

但已记住了爷爷所读过的书

有一高僧过其家

摸着他的头说

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爷爷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02年少有为志在圣贤

幼年的守仁志存高远

心思不同常人

他认为科举并非人生第一要事

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当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

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

朝廷赔款求和

他立誓学好兵法为国效忠

十五岁就屡次上书皇帝

献策平定起义不过没有被采用

同年他心有不甘出游居庸关山海关游历

纵观塞外已心存经略四方之志

03守仁格竹悟出大道

穿越君的理解

格物致知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于同道

守仁的成长中

格竹致知虽然没格出竹的大道

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得到了惊人的感悟

从而给格物致知增添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有些道理直接较真会索然无味

重要的不是结果

而是你要悟在这个过程中

以心逐梦身体力行才是世法天道

相对于任何人而言

守仁格竹都是似曾相识的经典故事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每个心灵

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憧憬

十七岁时成婚当天新郎没出现

原来他遇到了一位得道高人

深谙养生之道

于是两人谈经论道结果忘记了时间

一颗探索的心从未停歇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十八岁时娄谅给他讲授了圣贤之道

“格物致知”之学

王守仁非常喜欢,之后遍读朱熹的著作

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语出]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方法。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朱熹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尽:穷尽之意。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守仁下决心通过竹子探究真理

于是他与自家后院的竹子“格”上了

对着竹子一“格”就是三天三夜

不吃不喝雷打不动

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自己却病倒了

从此他对朱熹的“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格竹之后他虽然没有悟出竹子的道理,也并非没有收获,反而悟出了更深一层的格物致知。他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从“心即理”学说出发,认为格物的着手处,应是体认本心。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明“本心”则明“天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求理于自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后经过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自性本身具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格物便是立明本心,本心具足圣贤,圣贤为善去恶,知行合一。进一步加深了对格物致知的解读,为他今后仕途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得以洞察世事,进退自如。

后王守仁被召入京

担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