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七章:震为雷(卦)

此震卦彖辞也。震以得乾之始。故具四德之亨。亨者通也。通于一切。无不亨也。而其功用。在华茂万物。生长而育成之。如时之春。万物皆生。万物皆茂。荣华畅达。庄严美丽。无不雍容华贵。是谓之亨。故比予人之礼仪。嘉会宴享。从容中度。和乐有节。则全其生。育其性。发其情。昭其德。以孚于天道。此亨也。而震得之。震者动也。动则易躁。然以时动。则皆中节。所谓和也。和则为亨。以其本乾元之始而亨也。震自下发。则其气勃郁。其行突兀。其起也。如物之挺生。其进也。如马之奔至。是以有震之名。以其象雷之行也。雷电行于空中。倏忽飘疾。不可捉摸。气为之也。故其动也。令有虩虩之感。言畏惧之心。自然应也。而虩虩兼有迅疾威猛之状。如虎之伺隙而动。相机而攫。毫无疑猜。以其疾也。故曰震来虩虩。来字明其行之所自。若不震。不知其来。而来也。则觉其震。此人物咸随其震。而虩虩也。以震之猛。则当有其威。而由震之动。却又成其仁。是仁而勇者。仁者其德。勇者其行。以勇言。则皆生虩虩之心。以仁言。则又有笑言哑哑之态。为久蛰者思启。被囚者思释。震动之力。无不欣欣焉以向荣。駸駸焉以条达。此则笑言哑哑之象也。花开如笑如解语。物之生育亦如之。哑哑者。微笑貌。以中心悦怿。而自含笑也。则震之用。能拔幽发潜。振微立懦。使各得遂其生。乐其性。适其情。成其德也。此所以占亨之由来。但震雷之气。因地城而有迟速。由远近而别升沉。故震惊者。百里为度。言所闻止于百里。乃人之耳聪有限。非雷之威鸣不达。则虽见电光。而不闻其声。目所触者耳不至。则心知其远。而不生虩虩之惊。此所以徒喜其动。不畏其威。可见天道好生。雷霆之威不过。雨露之泽有余。以时而来。则畏者。转为敬。惊者。反为安。故虽震惊。不丧匕鬯。以其无所损也。震为长男。主器之人。匕鬯不失。则保全其器。此鼎卦之用。承受其业。以成其德。则匕鬯不伤。鼎食无害。且人生贵在有养。如万物之于雨露。物得雨露。则生育华茂。则不丧匕鬯。亦天之德。恩威并至者也。
《宗主附注》
震为四隅卦之首。乾坤六子之长。故称长男。在时为春。一岁之初。在方为东。四方之始。五行为木。群生之长。后天以震。率领群伦。有如人间帝王。传曰帝出乎震。此指太乙。主天地生化者。佛家谓之帝释。即后天天界之尊。出者。言自此出行也。按九宫方位。徧历各宫。归还中央。而其始出必在震地。即东方也。甲乙属木。生阳之地。阳自地生。一阳初生曰震。以其由坤三阴。变为两阴一阳。而阳始于下。阳主升。自下始动。如物之生。自根实初芽。生机之初见也。阳自地下萌动勃起。以出于地面。如天地间春日。阳气外泄。鸣于太空。谓之雷震。故名震。言如惊蛰后之雷。轰然一声。万物同振。故震者振也。振作之也。鼓动之也。由静而动。由息而起。皆震也。一阳之德。越乎一切。本乾健之道。以自强而不息。不息则起。如人之眠后起也。起则不复静矣。故震者有为也。帝由震行。历于九宫。物由震动。茂于四时。人由震起。作其德业。数由震始。成其消息。故震在卦为后天之长。同日之出。当阳之兴。主岁之春。率万物而同生。成此在鼎新之余。而必以震继其道也。革故鼎新。是已变也。鼎峙震起。则又变焉。以静不可久。久则反为动也。鼎者重器。器必有主。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周易之序。以震继鼎。言鼎有所归。必归于世之所尊。天下之主。家庭之长。皆主器者。静以御动。则鼎自新。作以承息。则震随起。此动静作息。相继而不止。周(廴囘)而无穷也。虽鼎与革往来。震与艮往来。若不相涉。实则鼎革四阳二阴。一变而成震艮二阳四阴。怡相对待。自成回圈。观其爻象。即可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