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七章:震为雷(卦)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卦象辞也。震六爻卦。上震下震。如离坎然。故在原卦两阴一阳。合成四阴两阳。而上下相应。初与四皆阳。二与五。三与上。皆阴。则阳自下始。至四爻后。相接而起。遂如波浪。一起一落。落而后起。与坎卦象正同。坎下卦九二。上卦九五。两阳相应。仲介两阴。亦如水波之前后相接。中间自落。如片段然。故坎卦象曰水洊至。而震卦象曰洊雷。原卦震为雷。雷之行于云中。亦犹波之行于水面。雷者阳气。而云则阴。波者动浪。而水本静。静生动。则波成。阳出阴。则雷震。此雷之行。如水波之相接。自成推衍之势。起落之情。故曰洊。洊又重也。再也。前已见。而后复见也。或谓之叠。一片一片相压而不断也。雷以电名。雷之发也。有光有声。光行若龙蛇之飞逝。而声度于空中。则以气有强弱。去有厚薄。道有远近。或有崇山峻峰之隔绝。或以巨风疾雨之搅阻。则闻者若断若续。时宏时细。遂如水波。自成低昂之象。扬抑之形。此一起一落。非果起落。而人以为起落耳。但卦象由两阳爻。重叠接续。乃称为洊。洊则非一度也。如雷之鸣。时相轰响。巨细不一。亦洊也。以其鸣。决非一响即止者。纵耳不闻。目犹见其光。则己远矣。因其重叠接续。故卦亦以上下两震象之。此所以称洊雷震。言震上震下。与他卦由两不同卦合成者有殊。如离曰明两作离。艮曰兼山艮。巽曰随风巽。兑曰丽泽兑。皆揭示上下同卦之意。而坎之水洊至习坎。则尤与震类。正以雷行与水行最似也。震以洊至。则威严愈壮。如发爆然。连珠不绝。势最惊人。以其声之震也。可见天之怒威。人以雷比天之怒。谓其蓄之久。而发之骤。郁之甚。而宜之疾。则犹人之愤怒。而宜其威。忿恨而吐其郁。自有可畏之情。当惧之势。故由雷之叠鸣。君子遂有恐惧之心。而增修省之念。此人道之震。亦与天相应者也。畏威而自戒慎。知怒而自反省。君子成德之士。实以此为其道焉。有过则惧罚。有罪则畏诛。行恶则有疚于心。念妄则多馁其气。此常人之情。而君子则否。为其不待罚而自改其过。不犯诛而已逭于罪。无恶行则心自坦舒。而少内疚。少妄念则气自充沛。而不中馁。故曰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一夕之患。为其克时时恐惧修省也。
恐惧者。如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以天之威。神之德。时自警惕。而饬其行。敬其事。止于至善。则喜怒哀乐不害于性。中和位育。永契于天。盖本乾九三朝乾夕惕之道也。修省者。克己复礼。反身而诚。即大学诚正修身之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修身践言。内省不疚。则无过不及。惟中惟一。以同于天道。亦本乾自强不息之教也。故因闻雷而惊畏。而悔改者。常人之行。因读震卦象。而恐惧。而修省者。君子之行。此则坤履霜而知坚冰之至。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之谓也。智周于万物而不遗。行合于天地而无过。则不待象之着。而明其必然。不因机之熟。而预为之备。故君子绰绰然有余裕矣。夫震天道也。而人道则重在戒惧反省。不畏其已宣之威。而怀其未至之刑。不贪其已昭之泽。而育其未明之德。是以洊雷震。而先恐惧修省。人道既尽。天道不违。则顺以致之。皆位育之功。大以化之。即中和之德。此则乾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者也。利贞之行。即自恐惧修省始。性命之正。太和之保。亦自恐惧修省成。而必以变化徵之。为雷震者。天之变也。易之震卦。鼎革之变也。变则可以徵矣。常人但知其常。不察其变。故不知恐惧修省。以天也何与于人。惟欣荣于春和。而忘夫秋冬之残酷。虽幸生于暖日。而忽于蛰藏之枯寂。皆昧于震。不明变化之数。不解性命之正。遂无以保合太和。成其利贞。斯不克以人顺天。以德达道。故象辞特揭恐惧修省以为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