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七章:震为雷(卦)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六三爻辞也。六三下卦之终。中爻之始。而以三画卦言。即震终爻。与上应。皆为震行至极之位。震者气也。气行有始终。起为其始。止为其终。气至终极。不复进。必再起而后再进。此六画卦之震。应为两起两落。如水波之前后相接。故象曰洊雷。而六三当其初落之地。其气就衰。其行已缓。其威渐减。其力亦微。故虽震动。而其势苏苏然。不若前之密接而骤发。突兀而轰隆也。故曰苏苏。言如苏菜之疏落也。又苏者醒也。生也。如物之生。如人之醒。其情懒懒然。其像依依然。不甚坚拔之意。苏者菜类。亦入药。草本而独生。非如荆楚之为灌木也。长不过数尺。而气味芬芳。食之令人清醒。故名苏。亦治暑病。或风寒湿之疾。均取其疏散宜通。祛逐邪气。舒畅脉络。使人爽然清快。六三之象亦如之。震动而不甚猛。震惊而犹舒徐。苏苏落落。似断似续。休休整整。若列若乱。是气已弱。迹已混。而其功用。在能清醒人而振作之。条畅之。不威而和。不疾而趋。行乎太虚。神德自昭。此则有异于虩虩者矣。盖震之极。则变为巽。雷之末。则易为风。风行草上。则苏苏然如偃。雷雨之行。必挟以风。风雨润物。亦苏苏然若刷。故苏字包有苏生之义。又兼酥字之用。轻畅滑润之谓也。以震且行而无过。故占无眚。眚过也。在行曰过。在德曰眚。故成灾曰眚。以其过也。天雷无妄。亦以其过否别眚之有无。与震之行相证。皆以雷震为言。雷震之过。则为震灾。如地震亦为灾。皆气之甚始有之。若气已平。虽震无眚。在天为不成灾。在人为无失德。是六三之用。虽不当位。以其介于中间。与九四刚柔相协。虽类于未济。而就六三言。则反得其调协也。故占无眚。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居中爻之始。而柔履刚。与九四成背道之象。遂如未济。阳反在上。刚反远柔。示相离携。而难调协。故震而见苏苏之情。是其位之不相当也。相当犹相宜。即合适也。匹配也。俗称婚姻匹配曰门当户对。此不当二字。犹不匹配之意。以六三九四。虽一刚一柔。若相匹敌。而内柔外刚。阳升阴降。互失其位。乃成不当之势。震本刚德。进而阻于柔。其气已衰。则苏苏不复振拔。非震之咎。位之失也。位以地域所限。行而不达。止而不守。乃乖中和之用。而戾协济之情。此不当与各卦指非正位者微殊。六三原非正位也。而中爻之正。必依既济九三六四。方孚匹配之义。而得时地之宜。今震六三九四。反易其位。皆不相当。故九四称未光。亦与六三同有惋惜之意。以柔履刚为不当。是不克守也。以刚加柔为未光。是不克进也。守既不能。进又不可。徘徊中道。四顾何之。惝恍半途。孑身奚托。则有震起之志。而乏直上之谋。秉振作之心。而少安全之策。是人道已失。为天道之所忌也。天道忌盈。盈则易满。满则易骄。骄则易颠。颠则易坠。故六三之无眚。循至九四。遂为坠泥。求高反降。求进反却。则戾震起之义。而反就于艮止之为得矣。以中互蹇卦。六三九四六五为坎险之地。而九四正在陷中。自六二六三至九四。则为艮卦。知难则止。庶免于不当之咎。见险则惕。庶无陷坠泥之灾。善用震者。应先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