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七章:震为雷(卦)

九四。震坠泥。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九四爻辞也。原文误队为遂。古字队坠通用。队即坠也。而讹作遂。以阜旁讹为辵。古亦作坠。凡从辵之字。本多作阜。从阜之字。亦多作土。皆取地土之义。如从邑部者。亦多通作阜或土旁。以阝左与阝右原近似。而邑阜又皆土也。九四为外卦之始。以刚履柔。与六三同属中爻。中互当艮之上。坎之中。是一高一卑。一崇一陷之地。故爻辞称震坠泥。言自震动以上。而又坠落及泥也。九四本乾九四所出。乾曰或跃在渊。亦从高下跃。由上下坠之象。而纯乾皆刚。其升近天。其坠及渊。皆上下至极。如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一升一降。一飞一潜。上下往来。回圈终始。升降高卑。周流无已。以乾为天。而天水一色。河图始生水也。故升则天。降则渊。气行自至。数极自复。震出于坤。化于乾。亦与乾同用。而介于两阴。故与乾九四微异。乾曰渊。震曰泥。渊则至深。泥仅及水。则与需之需于泥沙相类。以介于阴阳之际。在于水陆之间。非水而近水。属陆而非陆。以含有水湿之陆地。必水泽之滨。洼下之地。恰孚于坎陷之义也。艮山之穷。穷则变而下坠。坎水之中。中则陷于泥沙。故曰坠泥。以震自下上。至九四。忽坠就洼下之泥。则刚加柔。升反降矣。刚行志上。而柔位不能顺之。前进有险。而中道突被所陷。则以九四居六三六五间也。两阴一阳。陷而难出。虽与初九应。而仍踯躅泥中。称泥者。正以其泥阻不易拔脱。濡滞不能急起也。震起而遇坎陷。乃有此辞。则迅奋之气。留于污泥之中。振作之心。阻于洼湿之域。是行之不利也。其变于艮而知止。则非前之崇高。其类未济而相峙。则莫竟其进取。此九四之用。非震之本志也。而阳刚初发。情性难驯。苟戾戒惧之怀。即有坠落之害。此爻辞不及吉凶。但着其象。俾占者知其不可强进而思退;不能遽行而先止。则庶免坠泥之患。卒成振拔之功耳。
象曰。震坠泥。未光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未光。指前途暗淡。不见光明之意。坎离相反。离为光明。震而用坎。是陷于泥潦之中。卑洼之内。自无光明之德。而震性躁急。泥性濡滞。两者相违。既无光明。亦难光大。虽九四本乾健自强不息。而坎险以间之。刚而不能自柔。则反为柔所苦。此未光者。时位使然。与六三之不当。又有甚焉。故六三无眚。而九四则吉凶莫卜。以柔道胜者。虽不利。犹可免害。以刚道过者。苟失利。则祸随之。故坠泥。亦有遂陷之意。言由此遂为泥所陷。不得出也。辞由象成。震九四乃坎之中爻。故险阻艰难。如入陷阱。不易拔脱。释为未光。犹惜其勇进之志。而慨其多难之遇耳。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