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鼎六五爻辞也。六五外卦中爻。全卦正位。即离中爻。离卦黄离元吉。本坤之黄裳元吉来。以柔爻自坤出也。坤土色黄。后天土居中央。故称黄。鼎六五以柔在上。当鼎之上口。柔爻偶。分于两侧。故名耳。与九三之耳。位有上下之别。九三以刚而革变。六五以柔。而成黄耳。金铉之象。因三五异位。六五得中而位尊也。尊则贵。有黄金之耳。则有黄金之铉。状其贵重也。居中驭下。得位乘时。自然尊贵。徒以柔爻。与下九二相应。而成互易之象。则九二以坤易乾。而六五以乾易坤。坤首利贞。故六五亦先利贞。彖称元吉亨。而五爻主位。反称利贞者。以坤善承乾。利贞之德。正以成元亨之道也。夫六五正位。柔加于刚。安贞之吉。为天下倡。厚载之功。乃应乎天行。黄耳而金铉。用耀其光。离丽而自主。乃显其文明。而绚采以辉皇。此鼎六五之象。如垂拱而平章。文德既布。大用斯章。静顺以行。乃利及无疆。本大终之义。克贞固以绥四方。故利贞之吉。乃与元亨相应。六五之中。乃与九二同正。中正之不失。刚柔互为其政。鼎之为取新。乃逢时以新其天命矣。故六五在九二视之。为仇而有疾。在本爻。则守贞而成其利。有尊严之位。有华贵之饰。非九三所能望。亦非九四所能抑。盖得中而虚。虚以为实。实实虚虚。以契天行之盈虚消息。既具利贞之德。自孚全卦元亨之吉矣。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居中正之位。有文明之德。如鼎之黄耳金铉。文采在外。光明在中。柔加于刚。虚以为实。柔主正位。秉坤贞之德。是虚中之象。而以离代乾之位。当全卦之主。覃敷文德。以大施于天下。是由虚而实之也。盖虚者器也。实者容也。鼎以中虚。方能容物。人以中虚。方能养民。则实者用之着。德之昭也。离为文明。明德之本。五为乾位。刚健之才。内刚而外柔。中虚而行实。至诚至道。德乃日新。惟利惟贞。道乃元亨。故有大畜刚健笃实光辉之象。实实虚虚。体用以全。中以为道。实以成德。昭德不囘。大业日奕。此文王之德。在下而尽其臣节。履位而昭其明德。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德以不显。天下咸服。中无所执。则成其虚灵。此不识不知。玄德之极也。惠有所加。则被于四海。此顺帝之则。行必践实也。在鼎之为用。亦以中而不倾。虚而不倚。遂纳物而不满。熟食而不夸。此即中以为实者。宜乎有黄耳金铉之庄严尊贵焉。虚以剂盈。中以致正。则实而不满。高而不危。故六五以柔而长于众。以贞而成其亨也。天玄地黄。玄虚黄实。鼎耳固非大用所在。而鼎必赖耳以庄严之。明显之。虽柔而尊。维顺而善承。虽无成而代有终。虽不自以为功。而天下莫与争功。此鼎之大用告成。而以黄耳金铉。昭其威仪。显其明德。乾体而坤用。乃合成其四德。内刚而外柔。乃善法乎道则。上自卑而下克恭。乃同生成而共发越。重者以为轻根。尊者以为下则。烹饪之致夫祭享。及燕会养贤之所式。民生得其安和。物力得以繁息。此鼎新之功。鼎养之职。其道维何。只在于中以为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