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五章:泽火革(卦)

《宗主附注》

革之义为变易。而鸟兽之皮已制成者名革。可见革卦之用。系就其故物而变易之。更成为坚韧不敝之用。则其未革也。如皮之未治。不足以充良工之材。故必变易之。使克竟其用。而变易之。非欲毁损之也。将以成全之。非欲改削之也。将以坚固之。是易弱者为强。寙者为善。敝者为新。涣散者为整一而已。故变易之曰革。不直曰变。恐人疑其变。将毁其旧也。将弃其原物也。非如物之变化。别为一种。乃就所有洗髓伐毛。以成其精。故革为去故。换言之。去其敝耳。去其不可用。而留其可用。磨砺以新之。攻错以精之。如工人治金玉也。虽改其旧观。而仍不失其本质。此革之为道。在依时之宜。时宜变易。则革之非轻改换。更非漫言毁损也。今之革者。不达此义。只知破坏。而无以底于成功。徒恣摧残。而不克见诸大用。是毁也。非革也。是伤折之。非变易之也。故不得革之功效。使人物以革为病焉。夫革者。为志其成。而期其新。易其不善。而求其精美。去其不用。而存其良材。是积极之行。非相为仇也。是深惜之念。非相与嫉妬也。故二女同居。本亲亲之谊。知其不善而欲改易之。因其不明将纠正之。故初虽异行。终将同化。始若抵牾。成则和谐。故能备乾坤四德。而有悔亡之占也。盖卦本兑在离上。水火相息。兵成其用。非水之灭火。乃火之蒸水。后天生化之原。皆由水火相蒸。升则为云雨。流则为润泽。阳在下在中。以鼓舞其阴。故能成革之用。内外正位。不失中和之德。故收改革之功。以井之下。不得不革。故易以革。为将光大井养之道。而变易其畛域卑污之见耳。此革道之以时行。读释彖之辞。即明其旨矣。

又曰革卦释彖辞。引汤武革命以明革之时用。革命为革之大者。而非革之全体。革包天时人事。地利物情。无不有革。即人事之革。亦非只革命一途。不过革命关乎世道。系乎民心。为改变之最大最难者。易特以汤武征诛示其例。并非谓革即革命。而人事之革。必如汤武之征诛也。故文中首着明文明以悦。大亨以正之道。且申以革而当。其悔乃亡。尚恐人之未察。更以天地革而四时成。明天之革。即汤武革命。亦犹天之革。故曰顺天应人。盖顺天始孚天命。应人始得民心。天与人归。始孚于革道。若徒如后世之易代。以其诈力。行篡取之谋。恃其威权。欺孤寡之主。而犹托于汤武之革命。实不足孚于革义。盖不顺乎天。不应乎人。则非如天时之革。无文明以悦。大亨以正。则非如易卦之革。则虽革。不得谓之当。不当将何以亡悔哉。如曹魏篡汉之天下。而筑受禅台。其后司马氏又仿其例。复筑受禅台。以代取其位。则岂非彼祖先贻其悔乎。司马既得天下。至怀湣遂为虏于五胡。则其子孙之后悔。又何如也。下至隋唐六朝五季。其例更多。其革既频。为悔亦甚。甚至有愿世世勿生帝王家者。可见初时革之不当。则何以免其后之悔哉。行之不正。用之不宜。徒自招其悔而已。更何望于汤武之征诛哉。文中特以汤武昭示革命之义。而要其旨趣于顺天应人。可见其防微杜渐。寓意深远矣。世之扬言革命。而不思其当否。则又奚以亡悔乎。此革之义。实关乎时。天时之革。始孚于革道。故彖辞特以时。明革卦之用。时之不明。革其有当乎。天地之革。四时以成。足见时之所至。不得不革。革合于时。自无悔矣。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