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五章:泽火革(卦)

时指一岁之时。包古往今来时世。所谓运会之数劫纪之称。皆时也。欲穷其变。先知其数。欲明其数。先通其史。察往知来。因故知新。则革之事也。故治历犹治史。史称历史。即已往之事。何以知其必革。惟审天时之所至。何以知其当革。惟顺乎天。应乎人之所行所着。故革道以达变。变以济时穷。四时之革。至小焉者。苟得其故。则万世可知也。卦以象为本。乾知大始。坤以大终。而乾在中。此革卦爻已示其义。读者须合象辞参之。

《宗主附注》

革象辞以治历明时。为革卦人道之要。盖不明时。无以应变。不治历。无以知时。治历者。以天地所垂示之象。日月星辰所运行之度。而见其何终何始。孰常孰变。推之人事。自古迄今。治乱兴衰。征伐代禅。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此皆明时之义。而即明革卦之用也。革之为象。水火相息。兑离互济。刚中而得本。柔主而能远。此最孚于卦爻之所贵者。卦爻乾为本始。坤代终成故。凡初九上六之卦。为得本始。而有终成。反此者则否。卦分内外上下正位。坤主六二。乾主九五。凡内六二外九五。相匹相应者。为孚正位。而合天地之德。反此者则否。又如中爻人道所寄。九三六四。刚柔交济。与既济同。是凡九三六四卦者。皆得相济之用。反之者则否。他如阳体阴用。天下地上为道之源。孚于天地生成之德。乾下以自卑。坤扬以就上。如泰是也。凡得交泰者。皆得生化大用。反之者则否。此易卦爻大体。所占吉凶。所成利害。由斯判焉。革卦初九上六。已孚乾始坤终之例。而六二九五。又得乾坤正位之情。是克备乾坤四德。与时偕行。故革道不可量。其义已见乾九四爻。乾九四传曰。或跃在渊。乾道乃革。此革字即与革卦相关。乾六爻纯阳。而九四则革。革者变也。刚变为柔。阳变为阴。九四自高而下。自上跃渊。为变之最着者。故革卦三四五三爻为乾。而九四恰当其中爻。亦仍本乾九四之革来。为乾君主九五之位。今革则降于九四。而失原有之尊。虽犹属上卦。而非独尊之时。此所以必革。革则可复其尊严。昭其德业。是由九四更返于九五也。当其未革。则不能复。而日坠日下。将入于渊。必待已革。始复其初。故革卦以离日坠入泽中为象。亦犹乾九四或跃在渊之义也。乾道自坠。阳纲不振。虽欲不革。不可得矣。此革之时用诚大哉。而欲知其革之当否。不得不先明时。故君子因革。而治历明时。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孔子《宣圣讲义》

此革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本乾潜龙勿用之时。时位不宜。所行不当。故爻辞取黄牛之革为喻。巩坚也。革本坚韧。黄牛之革。其坚可知。而非可大用者。以虽坚。而不良于用。则其为用不足称。然革卦重在变易。不重坚固。变易之旨。在以不善者变善。不良者变良。此卦义也。初爻勿用。乃取牛革为象。黄牛之革。由牛皮之变。坚则坚矣。而不与爻称。以初九乾爻刚也。刚在下为升进之阶。今以牛革之坚。不足语于金玉之质。是因取其坚而求于牛革。可见其所见之小。所图之疏。非革之大用也。革固包皮革言。而皮革之贵者。应以虎豹之类为上。故至五上爻。即取虎豹之文为喻。明爻用之大。与君子大人之德业相似。若初九则犹不足言用。但取黄牛之革。徒以其巩。不称其文。从(徒?)以其易。不称其变。盖牛虽黄色。无炳蔚之文。虽坚巩。非虎豹之变。此就其近易者为喻。犹人类平庸之行而已。革以变明其德。所变必远胜于其原质。故大人君子。以虎豹之文。为德业之光。初九爻象属离。离称黄离。牛为离之象。故爻辞以为言。而不及吉凶。仍本乾勿用之义也。革之道大而用着。其始则比之黄牛之革。可见大者发于细。着者生于微。人知其大而忽其细。见其着而忘其微。是失本也。初九全卦之本。故不及其他大者着者。此中含义。宜深味之。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