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四章:天风姤(卦)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孔子《宣圣讲义》

此姤九五爻辞也。九五居外卦之中。为全卦正位。有同于乾九五。而以姤为柔遇刚。柔生于下。即坤之德承顺于内之象。坤初承乾。为乾之始变。在八宫卦序。乾之一世。即天风姤。以其初与坤遇。而先易其本也。阳以初爻为本始。初爻为柔。即乾变坤之始。九五虽乾主位。以志于变坤。故有取于坤卦。而称含章。坤之含章。为其善承乾。而从王事。不克自美。故曰含章可贞。姤则以乾道将变。有与坤同德之感。故亦曰含章。言包藏其文采。而协调其功用也。以杞包瓜。即寓有含章之象。杞者杞柳。俗用以编筐箱之物。编器以包瓜。因物以为利。为其易得易成。而致用颇便也。若取金属或陶器。则不如其轻而易举。疏而通风。无害于瓜。而不费于事。金属则费。陶器难成。且不利瓜之保存。是以杞包为至善且美也。善且美。故曰含章。而二物皆土产。坤地之德用所着。以五为诸阳爻之中位。合卦之主爻。虽取象似近细微。而含义则颇深远。包字亦如九二九四。约束包括。使毋散漫。而可保存也。阴阳以相谐为美。九五虽去初亦远。而以正位与九二应。九二得初爻之协。而称有鱼。九五因之。亦辗转与初爻接。是以有坤含章之辞。明其情志原无阂也。非九四之失中位为远民者可比。位正则时宜。九五之美。则时位之所为也。而诸阳在外。其行易躁。其志易扬。躁则难持。扬则多坠。故曰有陨。言其时有陨落之虞也。自天者。九五天位。既已在天。则所陨必自天坠。如星之陨也。星陨为石。亦由阳化阴之象。九五阳极。而志在与坤同化。则有陨。亦自天而坠于地。天在上。地在下。既言自天。必在上。既言陨。必及地。如雨雪之降。皆自上下。姤以遇为大用。而阳亦必与阴遇为志。九五虽升。其间必有所降。此曰有陨。言或有之。逢时则变。至极则反。虽有上九在上。而用已达于极。故升反为陨。而在天者。反将坠于地也。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在外中爻。居全卦正位。乾道变化。保合太和。以孚于坤。故有含章之称。有陨自天。以乾之志。在沛天德。九五在天之龙。本天之则。天道下济而光明。自天下陨。正九五之志。而所谓志乃遵夫天命者。天命之谓性。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乃利贞。此义已见乾卦。姤九五本乾之行。故其志不舍天命。天命不可见。见于时。时令即天命。时之宜。即命之所制。姤以阳退让阴为志。此时令之宜也。故自五月。阳日退。阴日进。以迄纯坤。皆乾之志。即天之命。九五体此义。乃由上而下。自天而陨。以变化于坤。达性命之正。俾阴阳复于平均。而生成以大。此释文称其有陨为不舍命。舍者止也。又释也。不舍犹孜孜不怠之意。言其永如此。往复回圈不已。所谓消息盈虚。天行也。是九五之用。亦全卦之旨。本天之道。率天之命。遵时自下。含章为美。则姤九五有异于乾之九五。以其当必变之际。为初复于坤之时。其志既不可渝。其情亦不自吝。此有陨。实为遵重天命。而不能舍耳。或以舍命为有陨之所致。实则姤全卦。皆以命为重。故象曰后以施命诰四方。九五亦以命为不可渝。而有陨。正性命之所为。此九五中正之道。因变化而后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