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姤上九爻辞也。上九居全卦之终。为穷极之位。而属乾之上爻。乾上九称亢龙有悔。以其高而无位也。姤则因下卦为巽。初六一爻。阳已变阴。失其本位。阳日退。阴日进。至上九。位固穷。情亦迫。两不相协。而成姤角之吝。全卦虽名姤。而各爻无以姤称者。惟上九以姤其角。揭示姤之真象。姤而在角。可见地位之不当。情势之多艰。在大壮九三。有羸其角语。亦属乾卦之终。然以乾在震下。上有两阴。卦虽名壮。而角则羸。可见角与身不类。犹末与本之别也。物类之角。虽为百体之一。而所关细微。不似其他形骸之重要也。壮与羸反。始(姤?)为女壮。而初六之豕。则称羸。以其犹稚也。至上九。则取角为喻。与九三之臀相应。臀在下。而角在上。角且包角逐之意。以阳日消。阴日长。两相角逐。而遇于巅顶之上。其势已极。其用且变。虽为姤遇。实相抵触。则升降之道既殊。而生杀之德大异也。初称豕。而豕无角。则上九之角。不必限于何畜。惟姤夬同体。夬称牵羊。羊则有角。大壮之羸其角。亦指羝羊。羊与阳同音。而性则柔。刚柔兼见之卦。恒取为喻。姤上九之角。亦可释为羊。夬以上为阴。故有亡羊之象。姤则初为柔。故成姤角之情。姤在角。已属身体之余。为地既狭。成用亦细。故占吝。吝啬也。不丰足也。与亨反。上位已穷。亦时之吝。而阳甘于自退以让阴。虽有角逐之嫌。而非角斗之际。故仍以姤称。不言其抵触也。故免于咎。阳自升而不碍阴之进。刚日穷。而不嫌柔之盈。是以无咎。则姤之本志也。姤以柔长为志。阳先弃其本始。则更不与阴争矣。况上九已穷极当必变之时乎。故辞但以吝称也。
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上九位穷。而阳升已极。无可再进。则不得展其用。而为吝。总之姤五阳一阴。阴得时。而阳正盛。得时则日长。正盛则不易消。是两者进退之间。必有相拒之势。远近之道。必成相逐之情。为其位与时之殊。而宾与主之别也。九二最近于初。而主内政。故能相协。九五应之。亦志与阴合同。此二五为全卦大用所见也。九二内而非外。利不及宾。九五高而能下。天乃自陨。由爻辞足见其用矣。内者勿与于外。为自贞。上者偕时下及。为用亨。此两情勿抵触。而所行成相遇也。至上九。则已将变矣。故虽有姤而限于角。虽有合而嫌其吝。则位极而时穷也。更非九二得鱼。九五含章可比者也。穷与亨反。亨则能利及一切。穷则吝矣。此释文以所姤仅在角。明其用之细微。而阳由盛以渐衰。阴由稚以渐壮。以时言之。姤后为遯。则可见二者消长之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