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三章:泽天夬(卦)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上六为终。而不可长久。则柔道无权。彖所谓刚长乃终。与终不可长。正相应。以五阳之长。则阴终。而阴之终。不复长久。阴将变阳。柔将变刚之象。故在时令。夬之后为乾。五阳长而为六阳。一阴消而至于无。此兑之用。失而为无号。柔之不久。而有凶也。长字指阴言。与彖辞指刚者别。刚长则阴不可长。一也。卦用至终。皆不能长。如豫之何可长也。亦因上六之穷。二也。卦用之终。为爻之尽。阴爻之终。为时之非。时位相应。故上六有凶。夬原相决。上六正在决绝之位。阴阳交争。刚柔莫协。所以有凶。兑因穷而自塞。故有口而不可号。夬因穷而自终。故有柔而不可长。此释文之旨。后人释此多不当。特为正之。夬之终为乾。此时令也。夬之继为姤。此易教也。其数略殊。则阴阳消长之有别。与人天代谢之不同耳。乾受夬而出之姤。如坤受剥而育为复。其道同也。阳与阴互为胚胎。乃道之根本。而见于外者。则事物之生成代谢。如春夏秋冬。时也。而生长收藏。则德也。夬为三月。而姤为五月。中夹乾为四月。此时令有始终也。春去夏来。物生自长。则天地之德。化于天道。人但见其荣繁而已。故夬之有凶。非关全卦。仅上六因终而不可长。乃占之。果知其穷。而善遇之。则夬又成姤。姤遇也。易决为遇。则不合者合。是天地之道。永无终穷。尚何无号之凶哉。此概理数而言。是在占者知其盈虚消息。而善趋吉避凶。则上六之凶。仍不为害。故夬字有似央。央者中也半也。不过则合于中和。适中则免于夬缺。殃快皆从夬。皆失中和之德。故夬夬犹怏怏。中则为快。偏则为怏。情之所为。亦行之所系。柔能节刚。天道刚中。而柔其外。此圣人明易之微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