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五章:火地晋(卦)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五位正时宜。无往不利。庆者在大言庆。在小言吉。凡吉指一事或一方。庆则指一切。庆与喜有别。喜指自己。庆则与人同。如传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是也。六五居上位。所往之利。不独己也。实与万物共之。如春日之升。大地同温。万类同生。是其利无可纪极。非一方一地之限也。比诸一国。在上位者。德施普及。兆民同赖。虽发于一人。而及于全国。谓之有庆。言大众共喜庆也。与爻辞无不利句应。无不云者。犹无一不也。书曰一夫不获。时予之辜。古圣人之怀。皆如天日照四表。无一物不被其光泽也。晋全卦大用。见于六五一爻。在象如日之方中。天下万物。同时生成。而不自见其功德。此爻辞所谓失得勿恤也。恤字从心。心之所念。不发于念。即不生于心。不生于心。即无为之为。无思而中。无虑而得。纯乎自然。何功何德。则失与得。均勿恤也。若果发于私。系于物。则失必惘惘。得必欣欣。则物之情也。非圣神之境。天日之行。天日圣神。一任诸性。无思无为。克中克正。晋六五之谓也。释文仅就其用言。未及其本行。盖为占者释也。推而尽之。则至诚之道。大化之功。天且不违。况于他物乎。故晋卦有道要存焉。能明其蕴。则可知地天泰之为大。水火既济之为和。风泽中孚之为中矣。阴阳既协。刚柔以调。惟六五一爻。克称是喻。揆之人事。则反不胜其柔。而多误于失得之恤矣。为其刚柔交互。内外抵牾。失既关心。得亦系念。不克明物我之真。达格致之妙。遂役于物之盛衰隆替。时之寒煖。地之高卑。竞竞其损益。以随数而生灭者也。更何足语于大化哉。故释文仅就物言之也。物有时地之宜。非宜则败。春夏生育。秋冬凋残。在此为庆。在彼为悲。不可概视之。亦不得称为无不利。故六五一爻。由上言为道用。由下言为物情。君子辨其精粗。明其常变。则晓然爻辞之义矣。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晋上九爻辞也。上九离卦之上。即乾上九也。而以下为坤。遂与乾离殊。在上曰角。如木之杪。物之尖。又以阳爻特出。亦有头角峥嵘之象。大壮九三曰羸其角。是阳未得突出也。今曰晋其角。则以上九居全卦之巅。达升腾之极。有如攀山至顶。缘木陵空。晋以进为用。进于至高。则无可再进。登峰造极。则当俯以瞰下。陵风御虚。则当返以瞻后。为有进则有退。有升则有降也。角虽崇高。而渐锐隘。示其气之且弱。势之将约也。故在德用不宜过。以期长保。高而不危。尊而不蹶。有戒于乾之亢龙有悔也。盖下本坤静之道。必孚于永贞之利。而为离卦之终。又必揆于日昃之光。而先蓄其返照之明。此爻辞称其大用曰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以晋本文明之象。其终则反动干戈。离期生育之宏。而其至则变于争讨。伐邑者征其不服。责其悖德也。维字兼维系维谨二义。言上九与九四。合成光明。中间六五一阴。必维系以同用。方所向而有功。又以上九处极位。当穷时。文化已不可施。惟干戈之是尚。德教既不充沛。惟征伐之宜先。此有取于师卦之义也。师以五阴一阳。晋则四阴二阳。设本极则变之例。则亦同于五阴一阳之师比矣。阴众则易为奸。朋比之情。恒成罪恶。此晋本文明之极。礼教之余。而不得不有取于征讨也。在离上九。亦以位时当变。而有王用出师征邑国之语。可见干戈玉帛。其用相须。雨露雷霆。其泽相等。仁以先之。义以继之。教以率之。刑以齐之。固治道不易之规。亦天道好还之数也。厉吉无咎者。本乾之行。成其刚也。贞吝者。鉴坤之德。戒于柔也。事之成败。必持之以坚。物之盛衰。必发之以敏。有奋厉不退之志。方能成其进。绝懦葸自馁之思。方能造其深。此贞厉二者之用有异也。前已分别释及。兹特申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