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四章:雷天大壮(卦)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位犹地也。地位不宜。乃召来损失之咎。则以六五阴居外卦正位。下与九二相应相错。成互易之象。爻辞易字。不独指其地。亦兼明其事。不独示其势必如此。亦且见其原有其由。谓六五以柔居外。而内藏刚阳过盛。阴难以协阳。外难以御内。比之庸懦之主。其下悍暴。不易统率。归女之政。其臣骄横。不易裁抑。则由位言为失人。由人言为位不当。正如放羊于易。为非其所。羊固失矣。此由位不当。即地不宜。亦由处措乖常。动止违道。虽有其位。仍无当也。然大壮本以二五两爻。上下交和。刚柔互易。以孚泰与既济之象。六五反称不当。何也。则全卦合内外言。而六五以一爻论。阳为正。阴为变。正则可为。变则易失。故九二为当。六五则否。大壮既以阳称。六五非阳。而欲自壮。终招亡失之害。是未有其德。徒据其位之喻也。羊固有之矣。至放非其地而丧之。则以地之易失。与牧之非宜。其失由于无严固之防。非全由于贪安逸之害。皆以所居非当。志意易骄。所事非宜。防闲未密。是其蔽也。震本乐勤动为用。加以在外正位。方谓无忧无虑。而不知祸生反易。咎由轻忽。此爻辞有无悔之戒也。盖六五果鉴于柔居高位。而先自防。不任放恣。则如羊有牧。虽放之原野。亦无丧失之虞。慎以责成。则事有专任。严以纠察。则物无逃亡。此彖辞先利贞。而释文重大正也。不贞不固。不正不当。六五虽正位。徒以爻之非阳。遂成不当之占。此可见取人之不易也。自来国政为一二女主所败者甚多。何非大壮六五之类。故权位在人。治乱在德。六五已有位矣。尚不免于失。况无正位而欲肆行者乎。

《宗主附注》

大壮六五爻辞丧羊于易。为六五阴爻。阳能摄阴。阴不能摄阳。故在九四九三。均有羊之喻。至六五则丧之。非固无有。乃已有而失之。可见阴之不克畜物也。易者场也。场易无亡失之患。亦犹用人者必饱之食。安之以居。范之以职。使尽心竭力。孳孳朝夕。以在左右。不然则不纵之使忲肆而无防。必至苛之使怨恚而携贰。是用人者之失。不得咎及被用者也。故虽悔。亦于事无济。且明者有所改也。今羊已丧。改亦无益于事。故虽悔。亦于事无济。且明知其得丧。而竟置之。是丧在易之也。易场古通用。不曰场而曰易。亦有深意。谓其易亡故也。广场不藩。任其所之。是虽在易。犹逐于野。放于郊。驰驱于岐路。既无牧者。有不走失乎。曰无悔。言无可悔也。悔尤同义。无可悔。即不得尤人。不得怨天。亦不得罪物也。人之所有物。必有以保守之。固护之。如牛之有圈。豕之有栅。鸡之有埘。以备其豢养之具。而后物畜得宜。丧羊由于昏昧无觉耶。抑鲁莽未慎也。则悔在自己之过。不干于物。正如抛珍品于道中。储米粟于野外。慢藏诲盗。更奚悔哉。爻辞无悔云者。正贵其咎有应得。悔有不及耳。犹戒人尔无后悔之意。明示其不可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