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壮初九爻辞也。初九在全卦之下。即乾之初爻。以上合震。异于乾之潜龙。而以震之迅奋。应乾之刚健。阳德既盛。其道已行。故曰壮于趾。凡初爻多称趾。明所始也。如噬嗑与贲。及后夬与艮诸卦。初爻皆曰趾。犹人之所立处。人体虽壮。必先有其趾。以为立身之基。行步之始。如贲之贲其趾。始见所贲不离足下。足下既贲。诸礼随之。则犹木之有根也。大壮已壮矣。而所始先壮于趾。亦见壮之有本。如人之健。必先有健步之足。若足痿不克立。不良于行。虽有肥硕之躯。终无所用之。为其不得称壮也。且趾字从止。立也立而后行。未有不能立而行者。亦未有行不先立者。大壮以壮为用。必先有所立。以壮其本。则犹物之茂盛。必有其基。事之繁昌。必树其础。壮于趾者。壮之基础也。震以动为用。今壮于趾。是有所行进之备。而以初爻在下。犹乾勿用之时。虽可以行。而不得即行。故占征凶。言徒壮于趾。未及其他。则未克大用。宜于立守。不宜于行进。则不强行。行则凶。征犹远行也。征凶犹不利远行。盖以初九之壮。非远大之期。勇于下者。易懦于上。盛于近者。恒衰于远。强于细者。辄弱于大。此势理当然。不可以其可行而肆志为之也。故非不行。不可征也。如小儿才能自立。不得责以远大之行。非其时也。时则为宜。非时为凶。初九之凶。以其位之下。时之早耳。然壮于趾。已谐乾行健之德矣。是有孚也。有孚谓虽孚而未全孚。则以初九虽本乾之刚健。却上合震之躁动。则恐干于躁进之害。而忽于勿用之时。故明示其征凶。且以有孚。指所由凶也。凡卦爻称孚。皆切中孚言。即包含中和之意。今初九在下。去中爻远。上应九四。为刚应刚。过刚则折。是所谓孚。不过有孚于健动之德。而非协于中和之道。甚或以其健动。致干躁愎之咎。故有孚二字。虽明其有合。而戒其勿进。仍不外彖辞利贞。象辞非礼弗履之旨。总为大壮已壮。慎毋太过。过则反非壮矣。大过与大壮。其异即在此初爻。初爻克长保其刚健之德。则全体成其壮。若初爻因刚而折。因健而挠。则变成大过矣。过壮之辨。端在此爻之善用。以地位既降。时势宜潜。则虽有乾震合德。终以戒惧为重。观于震之震来虩虩之辞。则可见大壮初九之必慎矣。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象辞之义也。穷指初九时位言。凡卦多以上爻为穷。以位极也。而大壮初九。非位之穷。乃时之极。则以乾与震合。震两阴在上。欲降不得。而初九与九四应。重刚不协。故曰孚穷。言不与阴孚。而与阳应。阳与阴协乃真孚。如鸟之孵雏。必雌雄和合。今初九不得阴之谐协。虽有孚而时不适。是所孚者。已极之阳。故曰孚穷。初与四应。二与五应。三与上应。乃六爻正应之位。大壮九二与六五。九三与上六。皆一阴一阳。相和相得。惟初九与九四。二爻皆刚。虽应不协。是为过刚。过刚正如极位。故亦曰穷。且壮于趾。其下已盛。其上反穷。盛于下而弱于末。壮于趾而衰于外。则不称也。不称亦犹穷。谓不及犹过也。初九原盛。易于进取。而以位之下。时之非。欲通不通。不通亦犹穷。谓穷与通相反也。大壮彖言利贞。不言元亨。正以其不得迳通。不似泰之亨也。亨与贞。一为外达。一为内守。大壮宜守。况在下者乎。壮于趾者。为固其立足地耳。欲以之推行于外。则必有待夫时。有需于人事之合。则必以阳就阴。以刚就柔。则必如九二之应六五。九三之应上六。相调相得。以济于平。则与泰之只平。既济之相济。中孚之致中和无殊。此初九爻刚未充也。故爻辞言其征凶。释文解为孚穷。凶则不可以行。穷则不可以进。初九虽壮于趾。亦惟自立自守而已。既不得进。复不宜行。则所孚者。亦惟鉴于过刚而自柔。戒于躁动而自静。以保其壮。则虽时有未至。待之可也。地有未当。易之可也。故至九二。则变吉矣。易数重在善用时以顺变。大壮初九之辞。尤可以明于此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