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申明爻辞之义也。初六以失本为灭下。系自摇落其根本。其位在下故也。六二之失守为无与。系自摧毁其堤防。其位在内故也。与者助也。失其所与为守也。阴无阳以卫其外。则阴暗浸淫。鲜不内溃。如人无礼法之防。则情欲横流。鲜不堕落。此六二未有与句。明其无辅益。而终自败也。与犹相互交益。同利害之谓也。床之所安。办为之护。无护则不安。六二在内。外无所与。则侵害径入其中。将毋与防守矣。可见剥之为时。在下在内。皆无可作为之际。设少不慎。灾害必临。唯有固守不失其贞。方免于难。此两爻皆以蔑贞占其凶也。坤道成女。其德在贞。阳剥且尽。柔乃化刚。故贞必固。性必烈。固与烈。正所以葆其贞善其守而自剥之。欲其不凶。不可得也。此二爻辞意深旨远后人多末达。不解圣人立辞之妙。实则文王遭囚辱之时。慨世道之艰。慎明哲之道。为巽语之教。其取譬近。借喻简。亦自有其道也。读者宜合卦象参之。
《宏教附注》
上所讲颇关因时顺变之道。而辨字。本会意与象形。两旁并列。中有所辨。示界限分明。不容混乱也。俗呼为边。边亦界也。水边为岸。国边为疆。皆以资分辨者。
六三。剥之。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剥六三爻辞也。剥卦诸爻。全以剥为道。而视其所当位。与君子小人之别。以阳剥阴。君子道消。故凡剥之甚者。皆指君子。即阳德也。唯上九为阳。君子得时。乃反剥小人。六三虽亦阴爻。理受剥害。却以得上九之应。内外相协。刚柔相与。是君子犹能与时相保。虽不在位。有其友助在上。为求应之感。故虽剥无咎。剥之者。指时当剥而任之。如处乱世而不与其乱。居危邦而不遭其危。是危乱虽及于邦与世。而犹能以身免也。故曰剥之。之犹一切。即指众也。或物或事或地或时。皆任受其剥。而君子独不与耳。无咎者。有而得免。为其得上九一阳之和。而能超乎群阴构难之祸。故克免咎。且三为阳位。又在中爻。人道所存。天道可避。则虽与时同剥。而能自免。此君子之道。不以危乱而绝也。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免咎之由来也。上下指爻上下。六三以阴居群阴之中。上为六四。下为六二。皆极阴也。六三独以阳位。远接上九之阳。声应气求。德和志协。是以上下之阴。不能相浼。而此于君子得外援足以自保。不至同流合污。不可究诘。故曰失上下也。凡剥之害皆由不得阳。阳予之正。无阳即失正道上下相煽。奸宄肆行。此所以为剥。而六三独得免者。实由失其上下之蔽。而获宁静之机。因其义不苟同志毋竞取。宁失上下于亲近。而愿契合于疏远也。